“張瑞這小子魄力非常啊。”在上書房內與其親信大臣商議國事的周武帝拿出一疊關於南潞郡的奏章說到。
“聖上英明,南潞王此舉定將使西北乃至西部地區形勢更加複雜,舊有的平衡一旦打破,西部的地方勢力必然無暇他顧。陛下之計劃必將減少不小的阻礙,此乃可喜可賀之事。”吏部尚書歐陽韋正年約四十,庶族出身,是周武帝奪取帝位的功臣之一,朝中庶族地主勢力的中堅人物。
“朝廷如今國庫充盈,中央兵強馬壯,上下萬眾一心,陛下實現抱負的時刻已經成熟,這千秋萬載之功,亦隻有陛下可當此任。”右宰相薛倫知五十有餘,早在周成帝時已才動朝野,並受到成帝賞識,雖因非世家出身受人排擠,卻在武帝登基後很快成為庶族勢力在朝廷的代表人物,與昌平王張天德同為武帝之左右二膀。
“朕非好功之人,但這地方勢力過大已成大周之隱患。當年若非諸王勢力過大,怎麼會出現八王混戰。現如今,邊疆各鎮的王爺將軍,以邊防為由大肆擴軍,其境內官員之任命皆出自其手,長此以往,大周必將四分五裂。所以,加強中央集權,減小地方勢力,朕是勢在必行。”周武帝說到。
“陛下,老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太師張天德說到。
“太師請講。”
“依老臣的了解,南潞王雖然年少,卻絕非衝動之人。才即位不到兩月,便組建王府三軍共三萬九千人人,更是恢複了府兵製度,兵權更是下放到了十三縣長老手中,這在南潞曆史中是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南潞王如此的擴軍備戰,是否是受到了十三縣長老的壓力?如此一來,臣擔心南潞郡與滇西州之間會出現一場大戰。”
“太師所言極是。陛下是否下令讓滇西軍撤出雲合三縣,這樣一來,兩位王爺既不用大動幹戈,雙方勢力也會趨於平衡,更符合當今朝廷的需要。”兵部尚書秦力接著說到。
“不可,陛下不曾在冊封南潞王時提及雲合三縣,就是不讓朝廷參與其中,如果朝廷參與其中,又怎麼騰出手來實施聖上的計劃。臣以為,朝廷目前最要緊的是保持西部的平衡,通過他們相互製約,讓朝廷可以完整的實施陛下的計劃。”歐陽韋正連忙說到。
周武帝點了點頭,“朝廷要削藩,必須一部分一部分的來,西部必須穩住。現在你們大概也明白了當年朕要保留這南潞王的原因了吧?如此一來,西部就會相互製約,無暇對朝廷的削藩發表意見。不管西部是相互對峙,還是真的發生了戰爭,隻要他們不能影響朕的削藩大計,就是朕的成功。或許當地百姓會受到兵火之災,但是為了千秋萬代,朕也隻得犧牲他們了。”
周武帝想了想,對昌平王張天德說到:“老太師的擔心,朕也體會到了。南潞王此舉確實過於急躁,或許與南潞人的性子有著很大的關聯。盡管南潞人收回雲合三縣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為了朝廷的大計,此現狀必須維持。然南潞郡與滇西州相比,實力略有薄弱,還望昌平王府在維持西部平衡上多出點力。”
“臣向陛下保證,昌平王府定不負龍恩,不讓西部成為陛下削藩大計的阻礙。”
“總得來說,南潞王沒有辜負朕的期望,從西部各地奏章看來,整個西部,大概各方勢力都有得忙了。”周武帝笑了笑。
隨後,周武帝開始與大臣們商議從東部及南部開始進行削藩,幾日後,昌平王府的親衛軍也開始了秘密調動。
滇西州的鎮西王府,鎮西王也聽說了南潞郡的軍事化改革,召集手下商議起對策來。
“王爺,依屬下看,不如將雲合三縣的滇西軍撤出南潞,這南潞人是隻認死理的,就算是當今皇上默認了雲合三縣的歸屬。他們真要打過來,恐怕皇上也不會管的。”鎮西王的劉師爺說到。
“笑話,我們鎮西王府還怕一個小小的南潞郡不成?不說他隻有不到四萬人的軍隊,就算是十萬,又怎麼和我們訓練有素的滇西軍相比。何況我們經營李家鎮十餘年,如今更有一萬多精銳將士駐紮,大不了打一場,讓他們知道咱們滇西軍的厲害。”一個二十五六的年青將領不以為然的將劉師爺的意見頂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