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槿惠在演講之前,先是做了簡單的問候,接著播放了早在韓國就已經準備妥當的“新村運動”影片,片長兩分半鍾,是輔佐人員們翻遍過去資料親手製作而成的。
樸槿惠向聽眾詳細說明了韓國“新村運動”的時代背景、“新村運動”的精神以及“新村運動”會成功的原因與成果。
在演講進行的過程中,參加者傾聽專注,筆記認真,讓樸槿惠感受到中國想要學習“新村運動”的信念與熱情。樸槿惠覺得這樣的中國是可怕的,它不僅擁有著廣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和眾多人才,而且還具備如此強烈的好學意識,若一直保持這樣的熱情與努力,她相信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會不可限量。
樸槿惠覺得雖然中國越走越快,但是韓國的發展潛力更為巨大,她相信與中國合作能拓展韓國的舞台。而把國家推向富強之路,也是每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畢生職責。
樸槿惠的夢想,以鐵路渡輪連接亞洲大陸
韓國一直有一個想把韓半島與大陸連接起來的構想,而其中最為具體的計劃便是鐵路輪渡。樸槿惠在2002年訪問朝鮮時,就曾與金正日將軍談論過韓半島橫跨鐵路的議題,當時朝鮮承諾會協助完成東海線連接,可是朝鮮核武問題的突然爆發,使此計劃變成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
樸槿惠時常思考這一問題,因為她覺得全球各地區都在進行物流革命,將區域劃分並連結成一體,但是韓國的步伐卻邁得太小太慢,改善不了與朝鮮的關係,更無法將交通更便捷地打開。更讓她心焦的是,這時以縮短以往透過渡輪漂洋過海再用火車運送的路程為運行目的的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鐵路渡輪已開始行駛。
樸槿惠檢視了一下韓國是否也能套用這條鐵路渡輪,結果發現可能性相當高,而且確實可以減少物流費用。
樸槿惠是這樣想的,如果韓國與朝鮮之間的鐵路能夠成功連接,那麼朝鮮半島橫跨鐵道與中國橫跨鐵道及西伯利亞橫跨鐵道也就能夠順利連接,那麼鐵路渡輪依然是一個能夠縮短通往中國內陸距離的方法。
2006年11月,樸槿惠在訪問中國的最後一天前往了山東煙台。在煙台她看到了穿梭在煙台與東北三省大連之間的鐵路渡輪。她抵達煙台港時,看見鐵路渡輪中鐵渤海一號及載著貨物的列車在港口等待。煙台的導遊向她詳細介紹道,渤海一號乘載貨物車50輛、20噸卡車50台,一般轎車20台,還可讓480名乘客搭乘。往返煙台和大連,縮短了以往鐵路運輸路線600至1000公裏的運程距離。
載著貨物的列車緩緩行駛進船裏,接著不過幾分鍾的時間,列車已完全不見身影,這番景象讓樸槿惠一行人歎為觀止,緊接著樸槿惠便肯定,韓國若要運行鐵路渡輪應該不成問題。
她仿佛看到了在韓國製造的重裝備及出口物品,被載運在鐵路渡輪上,運往中國境內,而中國產的木材與水泥原材,也同樣被載運在鐵路渡輪上,運行到韓國港口的畫麵。這些漂浮在她腦海中的美妙畫麵讓她興奮。
而讓她更興奮的是,關於中韓之間列車運行的事情,中國方麵比韓國方麵表現得更為積極。樸槿惠想,正處在改革開放下的中國一定是想靠著鐵路渡輪打開韓國市場,從而收獲更多的利益,因為凡是能夠被運行到的都市,毫無疑問地都將會成為對韓貿易的跳水板。連接山東半島的兩個港口都市煙台和威海極力競爭連接到韓國的鐵路渡輪這事,給了她這樣的感覺。
當晚樸槿惠與煙台的黨員幹部們一起用餐。煙台市表明了意願:每日中韓飛機往返五次以上,活躍地來往著,希望鐵路渡輪能盡快正式連接。而樸槿惠也回應說,在親眼目睹鐵路渡輪運輸的情景之後,她也迫切希望中韓兩國未來能連結得更緊密。
樸槿惠估算了一下,在煙台有兩千家韓國企業及兩萬名韓國居民生活,所以她是真心實意地希望看到未來兩國間的交流可以更加熱絡,而實現這個的關鍵便在於鐵路渡輪的連通。
留在華夏第一學府的足跡
中國的北京大學一直是彙聚了華夏精英的聖地,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貴客來訪。
2005年5月25日,樸槿惠去北京大學演講,當她漫步在美麗的校園中時,為她做導遊的北京大學校方人士告訴她,北京大學裏的學子們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優秀人才,如果他們驕傲地沒有給她太多的掌聲,這也是正常的。這番話讓樸槿惠對中國的最高等學府裏的驕傲才子們感到了好奇,因為他們中有很多人未來可能會成為與韓國年輕人一同競爭、共創未來的中國領導者。
在樸槿惠抵達演講廳後,她終於鬆了口氣,因為雖然掌聲不是那麼的熱烈,但是一條寫著熱烈歡迎大國家黨樸槿惠代表的紅色橫布條已經表明了學生們的熱情。校方人士給樸槿惠解釋,學生們一直熱心世界政治與中國改革,所以對新村運動和樸正熙總統的關注很高,那麼自然的,對樸槿惠的關注也很高,更別說現在在中國高漲的韓流風潮,讓年輕人們對韓國充滿了好感。
樸槿惠用中文做開場問候,贏得了現場的熱情歡呼。
隨後樸槿惠告訴在場聽眾,在韓國,中華料理非常受歡迎,比如韓國一天能賣出400萬碗炸醬麵,包括安在旭、張娜拉、Rain、宋慧喬等韓流明星在內,都是從小吃炸醬麵長大的。
這番開場白既幽默了一把,又拉近了與中國學子們的距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緊接著樸槿惠開始在演講中強調中韓關係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國與韓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
演講進行了30分鍾左右,中國學生對國際政治所懷有的熱情讓樸槿惠深受感動。
接下來便進入了提問環節。
有學生問樸槿惠,為了促進兩國合作,她是否會有意推薦韓國年輕人購買中國海爾公司的電子產品。
樸槿惠回答,雖然她一向儉樸,但是如果購買一件電子產品就能夠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那她樂意之至。
又有學生問,其實中韓兩國在某些方麵也並不和諧,存在像中國與日本那樣的領土紛爭,對此她有何看法。
樸槿惠驚訝中國學子的爽朗與大膽,無論是多麼敏感的政治議題都能毫不避諱地提問。對於這個問題她沒有明確給出答複,但表示國與國之間總有一些意見分歧,而隨著交流的增多,總有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學生們聽完樸槿惠的回答,再度響起了掌聲。
樸槿惠看著這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似乎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了一個正邁向一流產業大國的中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群年輕人無比確信這一點,因為他們就是中國未來的締造者,所以他們充滿了無比的自豪。
艱難的破冰之旅,從棒球開始
2013年1月4日韓國總統樸槿惠接見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派遣的特使團,這是兩國的又一次破冰之旅。日本與韓國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早在樸槿惠還未登上總統之位前,這個充滿勇氣的女人就單槍匹馬在一個日韓關係極其敏感的時期進行了一次破冰嚐試,遺憾的是效果不盡如人意。
那是2005年,是日韓建交40周年,也是日韓的友情之年。但遺憾的是,那年卻是日韓關係極度惡劣的時期。而在這樣敏感的時期,樸槿惠決定出訪日本。
當時有很多人勸她,出訪太危險,還是推遲到兩國關係進入緩和期。也有的人說,隻要樸槿惠在日本說錯一句話,就會被執政黨利用作為政治攻擊。
甚至有的人建議樸槿惠去日本大吵一架。
其實樸槿惠何嚐不明白,日韓的島嶼爭端問題、小泉首相的靖國神社參拜、教科書問題,還有慰安婦等問題,都深深刺激著韓國人民,在她出訪之前,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對話早已斷絕。他們曾在2005年11月在釜山所舉辦的APEC高峰會上見過麵,而當時他們隻是帶著各自的情緒簡短聊了幾句,結果便是好不容易準備的會談居然隻持續20分鍾就草草結束。樸槿惠便是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下拜訪了日本。當時日本在韓國是個敏感話題,韓國的政治人物沒有人願意到日本做任何事情,但樸槿惠之所以這麼大膽去做,其實有她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