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後,太後、皇後兩宮互相歡娛,外人都看不出有什麼矛盾了。
趙令郯崇寧初,分置敦宗院於三京,以居疏冗,選宗於之賢者蒞治院中。或有尊行,治之者頗以為難,令郯初除南京敦宗院,登對,上問所以治宗子之略。對曰:"長於臣者以國法治之,幼於臣者以家法治之。"上稱善,進職而遣之。郯既至,宗子率教,未嚐擾人,京邑頗有賴焉。
“譯文”
宋崇寧初年,皇帝分別在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南京(宋州,今商丘)設置敦宗院,以安居親緣關係較遠且在官府空食俸祿的宗室子弟,並挑選宗子之中品行端莊者去領導敦宗院。但他們遇到輩分較高者,時便頗以為難,趙令郯剛被授南京敦宗院時,上殿應對,皇上問他準備以什麼謀略治理宗子。趙令郯回答說:"長以臣者的以國法治之,幼於臣者的以家法治之。"皇上,久頭稱善,讓他進朝授了官職,派他到南京上任。
趙令郯到了南京後,宗子們遵循他的勸導,沒有再騷擾民眾,京邑賴此也頗為安寧了。
明智部總敘馮子曰:自有宇宙以來,隻爭明、暗二字而已。混沌暗而開辟明,亂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永不明則腐,鏡不明則錮,人不明則墮於雲霧,今夫燭腹極照,不過半磚,朱曦霄駕,洞徹八海。又況夫以夜為晝,盲人瞎馬,僥幸深溪之不宵也,得乎?故夫暗名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夢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由是可以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斷人之所不能斷,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為《知微》、為《億中》、為《剖疑》、為《經務》。籲!明至於能經務也,斯無惡於智矣!
知微卷五(評注:聖無死地,賢無敗局;縫禍於渺,迎祥於獨;波昏是違,伏機自觸。集《知微》。)箕子紂初立,始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著,心不盛以上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著,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於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台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幾,造鹿台,為瓊室玉門,狗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宮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譯文”
殷紂王剛即位,生活便開始奢侈起來,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對此,紂王的叔父箕子歎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製的食器盛東西,並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會再吃羹藜等野菜製成的食物、穿質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鋪頂的房屋之下了,則要求身披錦衣九重、腳踩高台廣室。懷有這樣的要求,整個天下也滿足不了他了!遠方的珍怪之物,輿馬宮室等等都逐漸齊備,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滅亡!"
沒過多久,紂王便開始建造鹿台,瓊室玉門,豪華富麗,狗馬奇物充滿其中,還有酒池肉林,宮中街市,供他窮奢極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殷長者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及期弗至,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義不非其主。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譯文”
周武王占領殷後,聽說殷有個淳厚寬讓的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向他尋問殷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有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長者真是位君子呀!他義不誹主。他故意約會而不至,許諾而不守信,他就是用這個來說明殷之滅亡的原因的呀。他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大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