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智囊全集下(8)(2 / 3)

伐衛伐莒齊桓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公問故,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誌也。見妾而色動,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宮,謀未發而聞於國。公怪之,以問管仲。仲曰:"國必有聖人也!"桓公歎曰:"嘻!日之役者,有執拓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那?"乃令複役,無得相代。少焉,東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儐者延而進之,分級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對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優然喜樂者,鍾鼓之色;愀然清靜者,??之色;勃然充滿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滿,此兵革之色。君籲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臣竊意小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評注: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與?是故管於亦以淺輔之。)

“譯文”

齊桓公早朝時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連拜了幾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麼這樣問,那個妃子說:"我望見大王進來的時候,腳抬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強橫的神氣,這都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並且,大王看到我,臉色就突然變了,這明顯是要攻打衛國。"

第二天早朝時,齊桓公衝著管仲一揖,召他進來。管仲說:"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問:"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大王上朝的時候,做了一揖,並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也緩和,見到我而麵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齊桓公與管仲商量伐莒,還沒有商量出結果此事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對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有聖人!"齊桓公歎,包了一聲,說:"嘻!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個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估計就是他吧?"於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並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沒過多長時間,衛士們帶上了一個叫東郭的人。管仲說:"此必是要找的人!"於是,命令迎賓侍者站立台階兩邊,把東郭迎接進來。

管仲說:"是您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有說過要伐莒的話,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說:"君子善於謀斷,小人善於揣測。這是我暗中推測出來的。"管仲說:"我沒有說要代莒,您怎麼去推測呢?"東郭回答道:"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閑自得、宴享喜樂的時候,是鍾鼓之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的時候,是喪服之色;勃然奮發、躊躇滿誌的時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誌,這是兵革之色。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隻有莒國,所以這樣說。"

臧孫子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荊王大悅,許救之甚歡。臧孫子憂而反,其禦曰:"索救而得,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患於大齊,此人之所以憂也。而荊王悅,必以堅我也。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臧孫子歸,齊拔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