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辮子大軍入京城!複辟夢斷天安門(17)(2 / 3)

據有關史實分析,極大的可能性是,慈禧太後當時正在等候時機授予張勳新的重大任命。因為據說就在這之前不久,慈禧太後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袁世凱準備趁慈禧一旦病危時,廢掉光緒,擁戴奕?的兒子載振為皇帝。盡管慈禧太後本人也早就恨透了光緒,並曾作過廢掉光緒的安排,隻是因為遭到列國反對才算作罷。但這種事情怎麼說也隻能由她老人家親自來作出安排,而絕對輪不到袁世凱去暗中作祟。更何況一旦袁世凱的陰謀得逞,必然要危及整個愛新覺羅王朝的命運!她老人家縱然再恨光緒,也不能容忍袁世凱的這一篡逆陰謀。所以,這時候,她已斷然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步驟來挫敗袁的陰謀。她先把奕?調去查看東陵工程,然後把袁世凱的親信段祺瑞統轄的北洋軍第六鎮調出北京,開往淶水;把少壯派親貴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調進北京接防,解除了京師的隱患。接著,便宣布接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進宮教養,並授載灃為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的親兄弟,溥儀是光緒的親侄兒。而袁世凱卻是光緒所仇恨的人。因此,慈禧太後這兩道“懿旨”一下,就明顯地表明了她的心眼已偏向了少壯派親貴一邊,不僅挫敗了袁世凱企圖立載振為嗣皇帝的陰謀,而且為日後剪除袁世凱本人埋下了伏筆。

就在立溥儀為嗣的第二天,光緒病死瀛台,溥儀登極。再過一天,慈禧太後也一命嗚呼。她還沒來得及最後處置袁世凱和奕?及其遍布各地的爪牙們,就先期完了蛋。但她心裏一定有一個處置這兩位危險人物的一攬子計劃。在這個一攬子計劃中,就可能有需要用著張勳的地方。隻是她到底打算把張勳派上一個什麼用場,那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

張勳當時可能並不知道這些內幕的詳情,但他也不是傻瓜。呆在“老佛爺”身邊一個多月,況且這時滿朝大臣他全都熟識,軍機處裏奕?、袁世凱、張之洞都是他的老上司,另外還有一位老朋友李蓮英,多多少少他已經感覺到了一點異常的氣氛,奕?不在家,他就先去拜訪張之洞。張之洞隻顯出一副老糊塗的樣子跟他哼哼哈哈瞎應付。他又去拜訪袁世凱,袁世凱已顯得十分消沉,遠不是過去那副銳氣橫溢、勃勃進取的姿態了。他隻是冷冷地囑咐他好好休息,恭候聖命,謹言慎行,勿失大將風範雲雲,仍然使他不得要領。他很想鬧個明白,便又悄悄地去問總管太監李蓮英,想探聽探聽到底“老佛爺”心裏在打什麼算盤。李蓮英的一句話把他嚇出一身冷汗,他說:“你老哥打聽這個幹嗎?你難道還想作瞿鴻衤畿第二嗎?”

原來早在1907年上半年,慈禧太後就曾打算把奕?攆出軍機處。她在一次和另一軍機大臣瞿鴻衤畿單獨談話時,偶然說出了這個意思。誰知這位瞿軍機一時得意忘形,回到家裏,竟在枕頭上把這件秘密悄悄告訴了他的夫人。而這位夫人又把消息告訴了一位在北京某外文報館做事的親戚。這親戚又把消息傳到一名英國記者的耳朵裏。這英國記者便把消息發回倫敦,登在大不列顛著名的《泰晤士報》上,英國駐北京公使朱爾典便據此去找外務部,訊問有無此事。結果弄得慈禧太後非常被動。她禁不住勃然大怒,不僅矢口否認她曾打算開缺老慶,反而降旨將瞿鴻衤畿革職驅逐回籍,永不敘用,給她本想排除的慶親王奕?趕走了一個冤家對頭,進一步鞏固了老慶的勢力。

張勳自然知道這段故事。因而李蓮英的話意,他一聽就明白了――顯然,太後正在醞釀重大人事更動計劃,而在這場人事更動中,她正需要借重他張勳的忠誠,以便在萬一發生不測時,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隻不過因吸取了過去瞿鴻衤畿泄密的教訓,她不再輕易把這個意思告訴他罷了。不管怎麼說,這毫無疑問地表明了太後對他的至深至切的信任。張勳不禁又一次為自己能夠受到太後的如此寵信而感到無比的榮幸和自豪。

在內廷傳出太後病重的消息之前的整整一個多月裏,張勳每天裝出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或在頤和園裏隨處遊玩,咧開大嘴傻嗬嗬地開懷大笑;或到各友人府上拜訪聚賭。然而,他的內心裏卻焦急異常,一顆心懸懸地總覺得突然會有什麼大事發生,他必須隨時準備奔赴禦前保駕。終於,在他的焦急等待中,前麵所提到的一係列重大事件相繼發生了。事實完全證實了他的猜測。當太後關於立儲和授命攝政王的懿旨一下,他便立刻明白,袁世凱已經成了他的潛在敵手。對於這一點,他沒有感到尷尬。盡管袁世凱與他關係密切,但如果袁世凱因此而發動兵變的話,他張勳也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正統的太後和儲君一邊,毫不留情地向袁世凱發動攻擊。可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而太後卻眨眼間就死了。於是,他這一趟被太後召進京,終於沒有被太後派上預定的用場。卻意外地趕上了為這一對牽扯著中國曆史進程的“爺兒倆”送終吊孝。

關於光緒和慈禧太後為什麼會在先後兩日內相繼死亡的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曆史懸案。有的人說是慈禧太後知道自己行將死亡,故使人先期毒死了她所痛恨的光緒皇帝。有人說是袁世凱見太後將死,怕光緒掌權後要報複他戊戌年間的出賣惡行,故勾結奕?、李蓮英等人毒死了光緒。這些說法孰是孰非,連繼承了皇位的溥儀後來都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期間袁世凱的神經必定緊張到了極點。以他的精明狡詐,他不可能不知道,無論太後死與不死,他的命運都已到了至為嚴重的轉折關頭。可喜的是,他的北洋諸將實際上仍然牢牢地控製了差不多半個中國的軍政大權。他還有機會從容地周旋於朝或逃避於野。而這時候,作為他十幾年的屬下,本該堅定地站在他袁世凱一邊的張勳,卻偏偏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太後的懷抱,這不能不叫他感慨係之。盡管張勳這樣一介莽夫,並不能對他構成多大的威脅,但看著他那副傻乎乎地在宮廷內外搖來擺去的樣子,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