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天安門前爭國權!五四狂飆孕新生(8)(2 / 3)

楊匏安是華南地區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1919年11月,楊匏安在《廣東新中華報》發表了《馬克思主義――一稱科學社會主義》一文。文章開頭便指出:“自馬克思氏出,從來之社會主義,於理論及實質上,皆頓失其光輝,所著資本論一書,勞動者奉為經典。”文章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論證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表明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有了相當的了解。同年10月18日到12月15日,楊匏安在《廣東新中華報》上發表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第三篇文章,對各派社會主義學說的要點及創始人的生平,作了扼要的介紹。

李達和李漢俊都是留日學生,而且原來都是理工科學生,但後來卻自覺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信奉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5月,在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定》的鬥爭中,李達是其中積極的組織者,是留日學生回國請願救國團的帶頭人。第二次旅日期間,李達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並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社會問題總覽》《馬克思經濟學說》等書,先後在國內出版。五四運動後期,李達撰寫了大量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確是要改掉十九世紀的文明弊病,是一帖對症的良藥。”

李漢俊原來“最愛數學”,但在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學習時,接受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的影響,轉而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因為通曉英、法、德、日四國文字,李漢俊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條件比較優越。從1919年至1921年7月,李漢俊在《新青年》《勞動界》《共產黨》等刊物上發表了60多篇文章(包括譯文)。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也經過李漢俊和陳獨秀的校對。董必武回憶說:“當時社會上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日本的合作運動等等,各種主義在頭腦裏打仗。李漢俊來了,把頭緒理出來了,說要搞俄國的馬克思主義。”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廣大青年和進步社團中,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明顯的趨勢和思想主流,並湧現了像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張聞天等一批優秀的青年。

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一開始就歌頌十月革命,歌頌民眾的力量。他說:“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麼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他在新民學會的通信和討論中更明確地表示:“讚成馬克思式的革命”,讚成“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的主義)”。

蔡和森在旅法通信中明確提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他說:“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的對症之方。”“我對於將來中國的改造,以為完全適用社會主義的原理和方法。”他說自己“為極端馬克思派,極端主張:唯物史觀,階級戰爭,無產階級專政”。蔡和森主張要在中國發動革命,“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

組織起來的各種社團

文化鬥爭和政治鬥爭相結合,要求思想界的先進分子,特別是青年學生進一步組織起來,以便在新舊思想之大激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事實上,從1918年下半年,在各地區各學校內,已經有很多類型的社團出現了。

學生救國會

1918年5月中國學生反對《中日共同防敵協定》的鬥爭,是五四運動的預演。從那次鬥爭中,學生們已經開始組織起來了。北京的一部分學生(包括北京大學和其他各校的學生)組織了一個學生團體――學生救國會(初名愛國會)。1918年暑假,這個團體派出代表許德珩、易克嶷為代表南下天津、濟南、武漢、九江、上海等地進行聯絡。

北京學生代表在天津受到了熱烈歡迎,因為那裏的學生也已開始組織起來。他們在那裏會見了馬駿、郭隆真(女)、諶誌篤、馬千裏、張傳琦、張泰來(即張太雷)等人。張傳琦在歡迎會上還以菜刀砍掉小指,來激勵大家。

北京學生代表又去濟南、武漢、九江、南京等地,在各地會見了許多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北京學生代表最後到達上海。這時,上海的學生也組織起來了。7月的一天,他們在龍華體育場召開大會,歡迎並邀請北京學生代表在會上報告了學生運動情況。這次大會參加者有幾千人,並有工商界各方麵的代表參加。

上海婦女界的代表人物很多,並成立了上海女子聯合會,宣傳愛國,抵製日貨。北京學生代表在這裏會見了“留日歸國的女學生李果、程孝福,神州女學生舒惠貞,黃興夫人黃宗漢,女子救國會的朱劍霞,還有從天津去的劉清揚”。

北京學生代表在上海還拜會了孫中山、廖仲愷、朱執信等人,還聯係了《民國日報》的邵力子、葉楚傖,《時報》的戈公振,《申報》的史量才,江蘇教育會的黃炎培,商會的虞洽卿、榮宗敬等。

北京學生代表還派人到廣州聯係了非常國會的議員,也派人到湖南嶽州聯係了任嶽州鎮守使的直係將領馮玉祥。

北京學生於1918年9月初回到北京,由於他們積極聯絡的結果,學生救國會不僅幾乎成為全國性的團體,而且得到各界的同情。

救國會的組織活動,受到了軍閥們的幹涉,北京政府教育部曾下訓令給北京大學,說:“該生等此種行動實屬軼出教育範圍,各該校主管職員對於校內生徒等務各嚴切告誡……”

1919年春,北大學生會成立,這個學校的救國會成員全部參加了學生會。

國民社

為了便於展開活動,救國會的成員們決定成立國民社,出版《國民》雜誌。雜誌的經費是由救國會成員分攤的,由南北各地學生自己湊集,每人出五塊大洋,凡是提供經費的人,都成為國民社的社員。此外,學生們還向同情他們的教師和社會人士進行了募捐。他們共為雜誌籌化1500塊大洋,這在當時是一個很不少的數目了。國民社在北京北池子騎河樓路南一所房子裏租了一間大房子,通信、開會、討論問題都在這裏。國民社的社員曾達180多人。

《國民》原訂於1918年內出版,但由於學生救國會管理會費的一個學生挪用了會費,不得不推遲了時間。後來,由於鄧康(中夏)接手管理經費,使《國民》終於出版了。

國民社於1918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國民》創刊號於1919年1月正式發行。國民社在其成立啟事中說:“本雜誌由學界同誌組織而成,抱定左列四大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