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蔣介石反動政府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日妥協投降,對內殘酷鎮壓愛國運動。北平城內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北京大學帝國主義研究會、清華大學現代座談會等抗日團體相繼被取締,抗日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橫遭迫害。
1935年11月,日本侵略者策動下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十分囂張,華北已是名存實亡。但是,蔣介石卻依然高嚷“苟國際演變不斬絕我國家生存民族複興之路,一切枝節問題當為最大之忍耐”,“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在蔣介石粉飾著堂而皇之的“救國”與“犧牲”言論的不抵抗政策下,北平城實際上已在日本侵略者的控製之中。北平近郊豐台火車站附近駐紮的日軍常在那裏騎馬演習,北平城門洞開、交通要道布滿了日軍崗哨,日軍坦克橫行街衢,飛機在北平上空自由通行,日本浪人在北平城內外開設鴉片煙館、白麵館、賭場、妓院,甚至鳴槍搶劫,汙辱中國婦女。日本政府還向北平各大學派了一些進行特務活動的所謂“日本留學生”。
北平國民黨當局,已在倉皇撤退,故宮博物院的古物,團城的玉佛,一一裝箱南運。在前門火車站,黨國要人們攜帶金銀細軟和家眷爭相南逃。教育界吵嚷著準備上“最後一課”。東北大學要搬到西安,清華大學要遷到長沙。整個北平城,人心惶惶、謠諑紛紜:早上聽說下午日軍要進占北平城,下午又傳晚上來,真是“大難將至,民族將亡”!
目睹這個險象環生的局勢,北平各大中學校的青年學生悲憤地喊出:“華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他們在黨、團組織的領導下,密切注視著局勢的變化,準備為拯救民族危亡,為喚醒民眾而呐喊、戰鬥。
艱苦條件下的救亡活動
就在日本帝國主義猖狂進攻,蔣介石反動政府妥協投降,中華民族危在旦夕的緊要關頭,1935年8月1日,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以中國蘇維埃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立國防政府,組織抗日聯軍。呼籲:“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這時,中央紅軍正在長征途中,10月到達陝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推動了全國,首先是華北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後積蓄在人們心中的抗日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那些經曆了“九一八”抗日救亡運動戰鬥洗禮的愛國青年,看透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積極靠攏黨團組織,準備迎接新的抗日風暴。
北平自1933年以來,一直在國民黨憲兵三團的嚴密控製下,白色恐怖十分嚴重,一切救亡活動均受到殘酷鎮壓。直到1935年6月,憲兵三團撤離北平,宋哲元的29軍進駐北平後,形勢才稍有好轉。在這期間北平黨團組織連續遭到幾次大的破壞,許多黨團員被捕,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留在城內的幾個失去組織關係的黨員和到北平尋找黨的關係的黨員仍在堅持鬥爭,終於在1935年五六月間,設法找到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河北省委。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李常青來到北平,建立了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員會,共青團北平市委書記王學明擔任工委書記,成員有彭濤、冷楚等。市工委指定穀景生擔任左聯、文總黨團書記,周小舟負責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北平分會工作。黨組織雖然恢複,黨員人數依然很少,力量也很薄弱。當時全市有組織關係的黨員僅十餘名,團員也不過20多人。
針對這種情況,河北省委指出:現在在北平直接組織抗日革命團體還很困難,也不宜對國民黨展開正麵進攻,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去揭露國民黨的賣國罪行,在公開的場合可以利用各種團體開展工作,以便掩護黨進行救亡活動。根據上級黨的指示精神,北平黨團組織決定充分運用和推動黨的外圍組織,開展救亡活動,擴大革命影響,壯大革命隊伍。
北平黨組織首先著重發展了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北平分會。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是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經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李杜等人出麵發起,於1934年5月在上海成立的。此時北平分會約有七八十個會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一些大、中學校建立了武裝自衛會小組,湧現了一批武裝自衛會骨幹分子。如清華大學的姚克廣(姚依林)、蔣南翔、牛蔭冠、韋毓梅、吳承明、黃誠;北平師範大學的武尚仁、敖白楓(高錦明),北京大學的劉導生;東北大學的宋黎、關山複,中國大學的董毓華,女一中的郭桂英(郭明秋),鏡湖中學的孫敬文、劉傑等等。武裝自衛會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學生,並在其中發展了一些黨員。
各大中學校裏還有一些愛國進步學生參加了左聯、社聯、語聯等團體的活動。此外,各校還建立了公開的群眾團體,如詩社、讀書會、世界語學會、新文字研究會等。在這些團體中,學生們熱烈討論著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如“國民黨為什麼不抵抗?為什麼不讓民眾抗日?”“當前國難重重,還能不能安心讀書?”“國家這麼黑暗,青年人該怎麼辦?”等等。一些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書籍和當時北方局及河北省委的機關刊物《火線》《北方紅旗》《實話報》等的傳播,起到了回答這些問題,提高青年思想認識,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作用。
北平西郊的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利用其特殊條件,開展了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活動。燕京大學是一所美國教會學校,中國的文武官員、軍警憲特是不敢幹預的。因此,燕大學生會主席張兆麟、執行主席王汝梅(黃華)和委員陳翰伯、龔維航(龔澎)等人就利用這一條件,以個人名義發起組織時事座談會、東北問題研究會等,定期開會討論華北形勢和青年的任務等時事政治問題,參加者各有二三十人。他們還出版不署名的壁報,提出反獨裁、要民主;反賣國投降,要團結抗日的主張。與燕京大學毗鄰的清華大學,有著一層民主辦學的外衣。進步學生利用這一條件,通過《清華周刊》《清華副刊》,宣傳一些革命的道理和抗日救國的思想。清華大學進步教授楊秀峰、張申府等在課堂上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和政治經濟學,介紹蘇聯革命文學,啟發了學生們愛國、抗日救亡的思想覺悟,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