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初開學時,經過與校方的說理鬥爭,各學校學生自治會開始了重新選舉。選舉中,“新學聯”利用金錢賄賂,請吃飯、看電影、聽戲等辦法進行拉攏。凡接受賄賂的,都要把選舉證留下,由右派學生代填被選舉人。但是,接受這種賄賂的人很少,右派學生在選舉中終於失敗。這樣,各校學生自治會通過公開選舉取得了公開合法的地位,為統一學運創造了前提條件。4月,北平學聯再次致信“新學聯”,建議兩個學聯同時撤銷,由各校學生會代表重新組織學聯。同時,派出代表與“新學聯”談判。“新學聯”麵對北平學聯符合民主程序的建議,驚慌失措,遲遲不予答複。他們在一次與北平學聯代表的辯論中,理屈詞窮地說:“你們有你們的主張,我們有我們的主張,你們幹你們的,我們幹我們的。”北平學聯代表問他們:“你們的主張是什麼,你們要幹什麼?”“新學聯”代表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事後,“新學聯”竟以“北平學聯未在政府立案”為由,拒絕了北平學聯的建議。
為了團結廣大中間群眾,統一學運,學委還根據廣大青年的特點、興趣和愛好,及時地作出決定,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福利工作,以便推動抗日救國工作的開展。當時把這種工作方式叫做“生活路線”。1937年春,學聯組織了兩次規模很大、包括全市各大中學校學生參加的春季旅行活動。第一次去香山,參加的有3000多人,並邀請了很多藝術學院的師生來演出。其中崔嵬和張瑞芳合演的《放下你的鞭子》,很受大家的歡迎。每次演出後,崔嵬的藤箱子裏的錢總是滿滿的,他們馬上把這些錢交給學聯。第二次去溫泉,參加的有5000餘人,這次除演出雜技、組織歌唱、遊藝外,還演出了臨時排練的揭露非法審訊救國會領袖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的話劇《開庭》,反響非常強烈。最後,觀眾一致提出通電全國,要求南京國民黨政府釋放上海救國會領袖和一切政治犯。在這些活動中,民先隊員們有意識地接近中間群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從而消除了誤會,增進了友誼。
除此以外,北平學聯和民先也注意用各種紀念日來教育、團結群眾。3月8日國際婦女節,北平大學女院和東北大學、中國大學等校女學生百餘人,到圓明園聯合組織紀念活動。3月12日,北平各校學生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二周年,在香山碧雲寺中山先生衣冠塚前舉行公祭,有500人參加,老同盟會會員李錫九應邀到會講演。大會通過了三項決議:
(一)恢複總理三大政策,並通電全國請求一致主張;
(二)通電全國,擁護中央收回領事裁判權;
(三)請中央切實遵照總理遺教,重擬國民大會選舉法。
北平學聯和“新學聯”的鬥爭發展到1937年的“五四”,更趨於激化。這天,北平學聯原定在師範大學舉行紀念大會,後來,了解到“新學聯”也要開紀念會,於是就與“新學聯”商定在師範大學聯合舉行。北平學聯的這一決定得到了社會輿論的讚揚和同情。這天下午,北平學聯的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入場,秩序井然地在師大操場坐下。大會開始後不久,早有準備的誌成中學校長吳葆三帶著一群童子軍趕到,他們手拿棍棒,瘋狂地向學聯代表打來。台上的國民黨教授陶希聖、楊立奎、熊夢飛等人,鼓動暴徒猛打。北平學聯的代表們不願傷害童子軍,便一麵進行自衛,一麵保護著台上的其他代表撤離會場。代表們來到平大法商學院後繼續開會。一部分進步教授在會上講了話,支持學聯的鬥爭。這次鬥爭,學聯方麵由於沒有準備,有30餘人受傷。
會後,北平學聯出版小冊子,並利用合法鬥爭的手段向法院起訴,進一步揭露“新學聯”不顧國家民族利益的可恥行徑。反動教授參與毆打進步學生事件,本已引起教育界和全市人民的極大憤慨,而反動教授楊立奎又以維護舊禮教自命,通電攻擊進步教授所提倡的新啟蒙運動;更激起文化界的義憤,他本人也因此名聲掃地。“五四”紀念會事件後,廣大中間學生認清了“新學聯”的真麵目,重新團結在北平學聯周圍。從此,“新學聯”陷於空前孤立的狀態,不久,就銷聲匿跡了。
最後的準備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國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被迫部分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標誌著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實現。在學生運動中,由於正確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工作也獲得了極大的開展。這時,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王芸生於1936年12月底-1937年5月,在《大公報》《國聞周報》等報刊上連續發表了六篇《寄北方青年》的文章,反對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政策,侈談抗日應以國民黨為中心。他提出:“我們目前的路線是團結建國,其方式是以國民黨為中心”,並把北方青年運動出現的分裂歸咎於共產黨的“標語口號所遺留下來的惰性作用”,勸誘學生“不要為那五彩繽紛的標語口號所迷惑”,妄圖阻止愛國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正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勸誘北方青年離開戰鬥時,黨內持“無條件統一論”的右派分子徐芸書等人也出來與之呼應。他們在《國聞周報》上公開發表了《論共產黨問題》《北方青年的回響》等文章,聲稱:“中共對於民眾運動中的‘左’傾宗派,不能不負實際責任。”要求中國共產黨“放棄蘇維埃的政治係統的獨立”,“徹底轉變到民族統一陣線的政策的路上來”。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和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掀起的這股逆流,絲毫也阻擋不了“一二?九”運動的深入發展。劉少奇、凱豐等同誌先後發表《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論左派》《“聯合抗日”與“團結建國”》《我們所望於北方青年者》等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與建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等問題,幫助廣大黨員、青年提高認識,自覺地肅清改良主義、投降主義的思想影響。彭真還到清華大學找有關黨員幹部談形勢、講政策,分析黨同徐芸書等人分歧的實質。彭真又親自找徐芸書談話,對他進行嚴肅的批評和幫助,但他拒絕接受。其後徐因堅持錯誤,被開除黨籍。由於黨的及時教育,廣大黨員認識到右傾投降主義者實質上是國民黨的應聲蟲和俘虜,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