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討會在廬山的別墅區舉行,時間在盧溝橋響起槍聲的前幾天。被蔣請上山的人有汪精衛、張群、孔祥熙,全是決定政策的頭麵人物。開門見山,蔣讓大家先講話,他說:“我們麵前的這個日本帝國已經使我們好久無法安靜下來做我們自己的事了,到底該怎麼辦,請諸位發表高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你們的意見我都會好好考慮的。”
委員長很誠懇,大家也就談得不必拘束了。
第一個發言的是汪精衛,他說:“日本是隻老虎。這不是我的發明,國人和洋人都這樣形容過它的凶殘,這確實是個事實,連英美各國都對日本懼怕三分。如果我們冒險用兵則孤立無援,那是明擺著的去打死仗。”
他不再往下說了,點煙,大口地吸起來。蔣介石的眼睛一直盯著汪,看不出是鼓勵他繼續講下去還是膩歪他說出這種滅國人威風的話。有一點汪很清楚,蔣最反感別人講半句話就打住,所以,他還是鼓足了勇氣,把自已的意見全部拌摟出來:
“以兄弟之見,在當前形勢下,力主鎮靜,警告國人,不可逞一時意氣,置國家於萬劫不複之地。”
蔣雙目合閉了一下,沒吭聲。
張群站起來,給與會者點點頭,又坐下。他開始發言:
“我始終有一個不改變的看法,我們今天國策的基本精神,在於消弭戰禍。舍此,我們隻能把自己推入火坑。日本如果進攻,中國必敗。因此,仗是萬萬打不得的。我以為今天的問題不在於日本,而在延安。”
說到這裏,他斜目掃視各位,掃至蔣時他的目光特別多停留了一會兒。他看出來了,總裁對他的發言有興趣,便暗暗生喜,又慷慨激昂地講了下去:
“下麵這個現實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人心向背,目前舉國一致要求抗日,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戰爭是困難的。我想,既然延安方麵膽大妄為,日本的軍事行動也勢在必行,那麼我們何不來個順水推舟,就讓日本同延安打吧。無論誰打敗,對我們毫無損傷,這是上上之策。”
蔣介石咳嗽了一聲。這是他對某件事滿意的習慣表示。
該孔祥熙發言了。蔣介石就請來了三個人,已經有兩人表了態,這樣,孔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第三個發言人。
孔不同意汪精衛和張群關於美國懼怕日本的說法。他順手從文件夾裏取出一摞材料,從中例舉了許多數字和事例,一在說明美國之強大,二在說明美國對中國的友好。他認為,一旦中日之間爆發戰爭,美國會伸出援助之手的。
張群對此不以為然,他插語:“那你就耐心等著好朋友的援助吧,等中國被日本滅亡了,也許它會發表一個空頭宣言,譴責幾句,聲援幾句,不痛不癢,如此而已。”
孔祥熙不理會張群的幹擾,接著說:“倒是日本會懼怕美國的存在,它才不敢輕舉妄動呢……”
這時,張群打斷了孔的話,還想說什麼,被蔣介石製止了:
“我不是說了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在對一些問題上出現分歧這是難免的。我不強求一致,你們也沒有必要爭個水落石出。不急,咱們今天是不是就談到這裏,下次接著再議。”
第二次商討會在兩天後舉行。不知何故,蔣介石的神情有些急不可待,他對與會者說;“上一回大家都談得很好,我很感激。今天咱們再湊在一起談談,已經發表過的意見我看就不重複了,我想多一些新的主意。”
他明明是下不是逐客令的逐客令。與會者都很知趣,發言便變得簡短、明了。
孔祥熙上次似乎沒有把話說完,或者說對自己的主張表達得不十分清楚。這次他直截了當地拋出了一個主張:“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
大概沒有人不認為這是謬論。
孔祥熙卻顯得很自信,平靜,他對自己的主張作了如下的解釋:“我們要引誘日本與蘇聯和美國打,中國袖手旁觀,這樣,了不起是參加戰爭。”
依舊無人理睬孔的發言。蔣一直雙目緊閉著,似在沉思。
張群別出心裁提出了一個十四字方針: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
蔣沒有聽得太懂,問道:“嶽軍,你好像說的是和尚廟裏求簽。請你講得詳細些好嗎?”明白了,蔣介石一是沒有太聽懂,二是對這個十四字方針感興趣。這,從他的表情和口氣裏可以看出。張群來了情緒,興致勃勃地說了下去:
“什麼叫‘和必亂’呢?就是說,假如我們自己不抗戰,還反對延安打日本,也不允許老百姓收複失地。這樣,我們的處境必然很不利,即使東京不再大舉進攻,而我們內部也會發生嘩變。這個變化,對我們無論如何是不利的。大家可以作這樣的設想:局勢僵著,中日之間沒有戰爭,但延安方麵必定揚言抗戰,到那時候老百姓擁護延安無疑,中國還不大亂嗎?”
蔣問:“那什麼是‘戰必敗’呢?”
張答:“這句話不是兄弟我的意思,是總裁您的高瞻遠矚。”
“我想再聽聽你是如何理解和發揮的。”
“如果我們同日本打仗,我們輸定了,必敗無疑。三日亡國論,七日亡國論,這是不容置疑的名言。”
“是的,我曾經講過類似‘戰必敗’這樣的話,但是現在對於‘必敗’兩字我有了新的認識,應該說敗的可能性很大,然而未必就是非敗不可。這是我要糾正的,糾正我的話,也是糾正你的話。”
張群對蔣介石的話未置可否,他接著往下講:
“兄弟講的第三句話叫‘敗必言和’。這四個字如何講呢,簡而言之,就是先打後和,或者叫敗中求和。我的意思是說,目前我們不能同日本和談,若要和談不但會引起國際間的詫異,而且會遭到延安和全國民眾的反對。延安的共匪會推波助瀾地向全國民眾嚷嚷:大家來看啊,蔣介石還沒打就被日本人嚇破了膽,講和了。如果我們第一步不去講和,而是同日本打過一仗之後,吃了虧,遭到慘敗,這時再同日本講和,那誰也就無話可說了,認輸了,認錯了。全國民眾到那時候就會明白過來,而且會連連說:‘還是蔣先生有遠見,沒有下決心同日本較量,否則亡國滅種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