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何的老朋友當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現在駐南京武官喜多誠一悄悄地提醒他,如果中國軍隊不立即從華北撤走,局勢可能無法控製時,何以反提醒的口氣對喜多誠一說:
“如果爆發戰爭,中日兩國都將戰敗,惟有俄共與中共會得到好處。你現在不信的話,十年後看。”
喜多誠一對老朋友的話似乎很不在意,但他沒有公開反對,隻是淡淡地一笑。
何應欽要盡到朋友的責任,接著又說:
“請你把我的話轉告你的政府。同時,你還要告訴他們,中國人民將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
何講這番話時是1937年7月,十年後,即1947年7月,日寇已於兩年前就戰敗投降,蔣家王朝亦麵臨著無法挽救的全麵崩潰的大難。
何應欽是個“天才”,他對他們自己的命運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結局的預測,可以說準確無誤。
可是,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國民黨政府為什麼會必然獲得和侵略者一樣的失敗結局?何應欽作為國民黨內的“主和派”人物,他也許了解二者之間在命運上的聯係。
就是在這時候,中日雙方達成停戰協定的消息使正在召開的日本內閣四相(首相、外相、陸相、海相)會議的形勢急轉直下,會議當機立斷地決定了“不擴大”方針,杉山元等人的派兵案被擱置起來了。內閣四相會議通過的“日本政府解決事件”的“不擴大”方針是:
一、此次事件的原因,在於中國方麵的不法行為;
二、我方堅持“不擴大”方針,希望由於中國方麵的反省,而能早日解決事件;
三、如果中國方麵不反省,使事態惡化,我方將及時采取適當措施;
四、各閣僚應做好隨時出席臨時內閣會議的準備;
五、帝國政府的解決方針是:要求中國軍隊撤退、處罰事件負責人、中國方麵道歉和對今後提出保證。
看了以上五點,人們隻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日本的所謂不讓事態擴大的方針,其實質是要全麵發動侵華戰爭。何以見得?第一,它把盧溝橋事變的責任歸咎於中國方麵,以這種顛倒黑白的做法為前提來解決事件,提出要中國撤退軍隊、道歉,這樣隻會使事態越來越惡化;第二,它還提出“如果中國方麵不反省”,日本將采取“適當措施”,這就再明白不過地告訴人們,日本隨時都會采取新的軍事行動使事態擴大化、複雜化。
巴不得別人變成僵屍,他再用鞭子任意抽打你。他一邊打還一邊念念有詞:我打你是為了讓你複活。這不僅僅是欺騙,而且是一種卑劣。
中國,還有什麼理由不抗戰
對日本在中國的駐屯軍來說,似乎不存在“擴大”與“不擴大”的派係,起碼不是那麼明顯。他們千裏迢迢開赴中國,如果不打仗就要失業的。大打還是小打,反正都是一個打。所以,內閣會議提出的所謂“不擴大”的五點方針後,他們上仿下效立即向29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條變成了四條,顯得更明朗、簡要,因而也就更露出了殺氣騰騰的囂張氣焰:
一、第29軍代表向日軍表示道歉,並聲明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二、給肇事者以處分;
三、盧溝橋附近的永定河東岸不得駐紮中國軍隊;
四、鑒於此次事件出於藍衣社、共產黨及其他各抗日團體的指導,今後必須對此作出徹底的取締辦法。
7月10日上午,駐屯軍向中國冀察當局提出了以上的要求。當然是有書麵材料了,但是傳遞材料的日方代表,並沒有先交出來,而是像宣讀天皇的“聖旨”一樣,向冀察當局的代表宣讀了一遍。中方的代表當場未表態。
世界上果真有這樣奇怪的事,在中國土地上行凶作惡的人竟然用一本正經的麵孔抗議中國人。他們口念佛經手拿屠刀,乍看無法統一,其實才是天衣無縫的統一。胡德坤先生在他所著的《“七七”事變》一書中,十分尖銳地、一針見血地對日軍這四點要求的實質進行了剖析:
明明是日軍挑起了“七七”事變,卻反倒要中國方麵道歉;明明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軍隊的防地,卻要中國軍隊撤出;明明是日本的侵略引起了中國人民抗日,卻無理要求取締中國共產黨和其它抗日團體。這完全是有意提出中國方麵不能接受的條件,以製造事端,為擴大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和時機,也是對日本內閣“不擴大”方針的最好注腳。
注腳。確實是一份企圖把局部爭端引深為全麵侵華戰爭的難得的注腳。
侵略者把世界磨成了刀子。
“擴大派”在喊:血。
“不擴大派”在叫:死亡。
中國,還有什麼理由不抗戰?
張自忠怒斥今井武夫
地平線不是路的終點。
當日軍用他們提出的四條要求沒有迅速換到所盼望的東西時,他們心急如焚了。
督促,讓中方交涉如何落實四條,越快越好。
冀察當局便指派張自忠為與日方交涉的負責人。
可是,張自忠病了。病情蠻重,床也下不了,雖然抱病在身,他也不會推卸這份沉重的信任,他委托冀察政務委員齊燮元、張允榮代表他去與日方談判。病床前他接見了他們。
他再三叮囑二位代表:事關重大,不可輕視。該堅持的分寸必爭,該讓步的毫不吝嗇。
齊、張請他談談對此次交涉的基本想法。
張自忠對這個話題顯然很有興趣,從床上坐起來,似乎沒有多想就說:國人無不厭惡戰爭的,它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摧殘是無法彌補的。能不打這次仗就絕對不放一槍。當然,現在說不打仗顯然是天方夜譚了。但我們要力爭把盧溝橋這場戰事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不使它蔓延開來。這,就是基本想法。當然,它不是我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