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窮者越貧,富者越富背後的秘密——“馬太效應”(2 / 2)

“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擁有的實力越強,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贏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強大的實力和豐厚的本金,就意味著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也意味著擁有更加優勢的地位和更強大的潛力。

韋爾奇任通用電氣總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No1%or%No2”戰略,就是說任何一個領域隻有位居第一或第二位的企業才有實力麵對殘酷的競爭,贏得巨額利潤。

一名在商業谘詢機構擔任顧問的教授,其職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兩級,但他得到的報酬是同事的10倍。他坦言道:“難道我真的比他能幹10倍嗎?當然不是。這就是贏家通吃的殘酷現實。”

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現代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精英者的時代。超級巨星和新興專業的頂尖人物可以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薪金,並且依然還在不斷上漲。電影導演史蒂芬·斯匹爾伯格在1994年賺進了165億美元,而眾多同樣擁有才華的電影導演,往往隻能賺到極小的一部分酬勞。

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被市場占有率第一、第二的企業所主宰,大多數公司都是朝不保夕,一不小心就會被淘汰出局。

譬如美國汽車市場,通用和福特雙雄並立,穩定的業績和利潤保證使之不必過於擔心生存問題。而排名第三的克萊斯勒一直在生死線上掙紮,雖然能幹的艾科卡曾一度給這個公司帶來過輝煌,但終究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幾經沉浮之後,終於被奔馳收購。

在“贏家通吃”的經濟大潮中,遊戲規則往往都是贏家所製定的。微軟在互聯網時代的壟斷地位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有很多軟件開發商聲稱自己的產品在性能上超過了微軟的產品,這也許是真的(至少在某些領域和某些環節是這樣),但人們還是普遍采用微軟產品。電子信息業因為行業較新,許多產品規格尚未標準化。誰能建立標準規格或者跟對了贏家的規格,誰就是“馬太效應”的獲利者。

在市場上,如果一個企業有能力將自己的產品標準化,並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時,該產品的價值就越高,而且使用的人也越多。市場上主流產品的使用價值已大大越過它的物質表現,在許多方麵是生產這種產品的廠家想不到的,這樣,即使價格再高也有人願意買。

所以,要想脫穎而出,必須順應馬太效應,找到成功的正確道路。經營的要訣、經驗多如牛毛,你不可能都記在心中。你隻要記住“領先”這個要訣就行了。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並不遵從公平原則。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想要事事領先一步,就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使自己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要敢於直麵“贏家通吃”這一現實,不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努力促使自己成長,相信總有一天會成為所在領域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