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如何解讀戰後繁榮之父“凱恩斯”的經濟理論(2 / 2)

相對而言,凱恩斯沒有分析到這個層次,他認為經濟危機就是因為購買力不足,導致資本不能周轉。這個解釋當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明顯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為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資本家敢於銷毀商品,說明他們遠沒有山窮水盡。

不過不管怎樣,凱恩斯既然分析到了這個層次,對策自然就產生了,那就是國家通過赤字政策減少失業,拉動整個經濟。同時通過工程營建,本身也能拉動經濟發展。就好比那個著名的說法,找100個人挖坑,再找100個人把坑填上,則挖坑者(國家雇用)和生產各種勞動工具的工廠都開工了。盡管隻是做了無用功,但經濟卻被拉動。

凱恩斯的辦法確實緩解了經濟危機,但如果我們回到馬克思的分析上就可以知道,凱恩斯主義不可能長遠,因為它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到了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病症總爆發了,首先,國家的赤字政策最終導致流通的貨幣量遠遠高於實際生產力,於是資本主義進入沒有窮盡的通脹。同時,馬克思的分析再次應驗了,用西德總理施密特的話說:“我們把馬牽到水邊,但它們卻不去飲水。”這句話是指資本在國家按照凱恩斯主義給它們大開綠燈之後依然不肯進行投資。

凱恩斯主義還有一個更加負麵的後果,隨著通脹的不斷繼續,資本顯然會不斷縮水,因此各種金融市場被紛紛發明出來,通過錢生錢來使資本保值,但這無疑會極大地破壞實際的生產。

凱恩斯主義在1948年以後,在西方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采用凱恩斯主義的國家高速發展,以至於人們幾乎都相信經濟危機已經成為過去。但是馬克思陰魂不散,70%年代以後,以石油價格上漲為起點,導致利潤率迅速下降,於是滯脹來臨了,凱恩斯政策下的通脹不斷繼續,而不能獲得足夠利潤回報的資本依然不肯進行投資(和經典經濟危機時一樣)。加上因為越戰而不斷惡化的美國經濟,美元信譽下降,最終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到80年代,世界經濟都依然沒有恢複,隻是到了90年代,長期的衰退終於結束了,同時,新技術革命使得資本的利潤再次大幅上升,於是到今天為止經濟又一次急劇擴張了20年左右。

凱恩斯主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陷入大經濟危機的西方,而且根據凱恩斯的“有效不足”原理,以保持充分就業為施政的目標之一,積極擴大公共開支、尋找擴大就業門路,為特困者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基本矛盾,局部地改善了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這一切對戰後經濟的複蘇和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於是有西方經濟學家甚至稱此為“凱恩斯時代”,把凱恩斯奉為“戰後繁榮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