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一次“深奧”的講演(1 / 1)

有些學佛者很喜歡聽比較深奧而自己又聽不懂的教理。有一群大學生請我去演講。第一次講慈悲心,講完後我發覺大家沒什麼反應,於是晚上就問一個老弟子怎麼回事,他回答:“這些都聽過了,不深奧,所以沒什麼感覺!”於是第二次講了般若(空性),就是“非有,非無,非有無皆是,也非有無皆不是”,像繞口令般地講給他們聽,大家都在鼓掌,認為今天講得很深奧。為什麼很深奧?因為他們都聽不懂!

我覺得很奇怪:天底下怎麼會有這種事——自己聽不懂的內容就是深奧?但,這就是我們的人性。我們要知道,聽聞對自己有用的法是比較重要的,而對你聽不懂的內容,你無法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對你來說也就沒任何意義。這不代表它不好,因為一般人認為的深和淺,是用詞有所差別。所以,要慢慢學會用自己聽得懂的、比較淺的言詞來解釋深奧的佛法。

佛教裏最精華的部分是菩提心,我們是大乘佛教徒,菩提心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無始以來,直到現在,每一個人都習慣了自私,如果把這個自私的心解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其他的眾生——正因為要依靠其他的眾生幫助自己,所以要開放心胸想到別人。

我們常發願要度盡天下一切眾生,而要利益眾生應該先從周邊的親人開始。上一代的人比較多孝順,會想到父母親有什麼煩惱、會不會生病、現在過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幫什麼忙,常常為父母著想。現在的情形顛倒了,有很多“往下”孝順的“孝子”、“孝女”,他們常常會擔心“我的兒子缺不缺錢花”、“我需不需要幫孩子買房子、買車子”等等。像有些老居士講:不要把我們送到老人院,就很就滿意了。其實,去老人院的可能很大,因為目前這一代年輕人工作繁忙,並不一定有時間照料老人,所以會送父母去老人院過孤獨的生活。對於年輕的一代,我們就必須要求自己先做表率。我們孝順長輩,把父母照顧好,就是兒女的榜樣,兒女也會跟著你學,也會做得好,而這樣的傳統就是佛教慈悲的來源了。

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陀說,他的父親往生時,他去抬棺;又為了度他的母親到三十三天界,去修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佛陀雖然成佛了,還是非常孝順。這是我們應該先努力的部分,然後再慢慢延伸出去。如此,這種中華民族最好的傳統美德,可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