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無著大師開悟記(2 / 2)

無著大師不相信。彌勒菩薩就對他說:“那你將我扛在肩上,帶著我到城裏四處走走,你就會相信。”於是無著大師就背著彌勒菩薩進城四處遊走,逢人就問:“有人看到我肩膀上的彌勒菩薩嗎?”很多人隻看到他肩上空無一物,說他頭腦有問題。隻有一個老婆婆,聽見有人在叫喊,打開門看看,說:“年輕人啊,你背隻下半身都爛掉的母狗做什麼?快把它放下吧!”這也表示老婆婆的業障快清淨了,所以看得到彌勒菩薩化身的母狗。這時無著大師終於相信彌勒菩薩的話了。

後來彌勒菩薩將無著大師帶到兜率天,傳授了《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辯法法性論》和《辯中邊論》。彌勒菩薩是未來佛,這些論真實上是經,但為了讓大家知道現在是釋迦佛的時代,要尊敬釋迦佛,所以改稱為“論”。無著大師回到人世間後便弘揚這些佛法,成為唯識宗的祖師。

佛經常常比喻產生慈悲心的強烈度,要像一位沒有雙臂的母親看到小孩子落入水中,心急如焚地想要救小孩上岸,那種急迫的心態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但是,任何修行都得一點一滴的累積。就像學走路,跌倒後要爬起來,又跌倒了,就再爬起來,一步跌倒,兩步跌倒,一再努力,才學會走路。學佛的道路上,沒有所謂的跌倒,但因不同業力的成熟,我們會麵臨一些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在逆境當中,我們選擇了修學佛法,認為佛法可以帶給我們順境,因初發心的虔誠,佛法的加持力也的確帶來了很多的順境;可是在繼續修行的過程中,麵臨世間一些病痛、災難、煩惱時,對佛陀的虔誠心就打了折扣。有些人會認為,因為自己修行佛法,念佛號、念咒語,佛陀就要幫自己消除所有的一切業力和災難,讓自己長壽、無病、心想事成、一切如意。其實這是偏差的想法。

當業力淨化,這些世俗的願望不需要特別去求,它自然而然就會成熟。但是,如果修行的目的隻是為了世間法,而不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修行會變成在向佛陀討價還價,這種作為和虔誠心是相互抵觸的。虔誠地學佛,是為了跟隨佛陀學習解析自己的心靈,讓內在痛苦、煩惱、病痛、災難的來源消失,於是很多業障自然而然就清淨了,這才是真正究竟的方法。

如果一開始學佛,自認為是佛教徒,便拿著香到處拜佛、求佛,對佛的虔誠心還沒由衷發出來,而央求佛陀幫忙做的事情已經是一大堆了。這種修行,倒不如說我們希望的是找個用人來服務,而不是虔誠的皈依處。在西藏,常常會把這種情形比喻為“邀請國王來掃地”。本來拜佛是做一些功德希望增長自己的福報,但每次都有求於佛陀,過度執著世間,把修行變成了用自己的虔誠請佛陀來掃地一樣。以這種求法的方式來修行,常常在修佛之前就先修成了魔性,這是不如法的。所以,學佛者一定要清楚我們的目的是解脫輪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