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溫情地夕陽西下(2 / 2)

同樣,一個窮人突然住進漂亮非凡的華屋,也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難以從外在的改變中認定別人眼中的快樂以及幸福,當然也就無法找到自己熟悉並認定的幸福與快樂。

很多人活著時沒有堅固的信仰,無法對今生的結束以及未知的來世有個正確的認知,所以當他麵臨生命結束的那一刹那,會因為對今生將結束所產生的絕望,以及對來世不確定所引起的恐懼感,會比有信仰者來得更加痛苦。不管你有什麼樣的信仰,重點是一定要對人的生與死有個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談到宗教覺得非常神秘,其實很多宗教上的道理與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並不是很難理解。佛陀的教育,教導我們理解生死輪回,讓我們反觀自性,這是和其他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為佛教徒,如果我們確實明白死亡隻是靈魂從一個軀體進入另一個軀體,今生的開始是過去世的延續,而今生的終了是下一世生命的起點,因而對未來的死亡不必也不會恐懼。

要往生西方淨土,得到圓滿的人天福報,必須自己的心完全清淨,或是一心不亂,這就必須通過修行;沒有修行,無法獲得清淨的心。活著的時候若沒有這方麵的訓練,缺乏善良的心,對輪回也沒有很深的理解,當真實的境界來臨時,我們現在雖說不怕,但到時候一定會恐懼的,而其他時刻的恐懼都無法與那時候的恐懼相提並論。要避免這種恐懼,從容麵對死亡,必須在活著的時候有真實的慈悲、善良的心靈,對死亡也有充分的準備,而且必須從關心別人開始才能做得到。

我們最容易也最願意付出關懷的對象,當然是周邊的親戚朋友。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就要真心對待他們;當他們臨終時,才會信任並接受你的關懷。否則,就像許多婆媳關係不好、兒子不孝順父母等等情形,平時沒有接觸,在親人臨終時,自己的關懷就得不到信任,也就產生不了實質的作用,徒具形式。

我認識一個人,他和母親的住家隻相隔兩條街,聽說已有十幾年沒見過麵;但當他母親快要往生時,他卻是第一個在母親眼前出現的人,目的是希望在母親臨終前交代後事時能夠分到一點家產。旁人如果不知道他以前的作為,在當下會以為他是個孝子,因為他那種付出的方式——細心地擦拭母親的手,在旁邊不停地流淚,還有後悔不及的表現——會讓人以為他真的非常孝順。

這種關懷應該在親友還活著的時候提早去付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死;也許他們會活得比你久,但也許他們明天生病就往生了,而今天就是臨終的前夕。不要等到已經接近臨終了才去關懷,那就為時已晚,就算你有心關懷,他們也不會認為你是誠意的付出。這必須是長時間的延續,才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