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我的情緒我說了算(2)(2 / 3)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談話都是與心情有關的事情,加上每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可能會比較零散或混亂,邏輯性不太強,觀點也不是特別突出。這時,我們要特別注意要讓對方把話說完,才有助於讓我們聽懂全部的意思。否則,很容易自以為是地去理解,產生錯誤的認識和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著名軍事家、統帥、陸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任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官。有一次,接到上級命令,他們需要組成一個敢死隊,執行一次萬分危險而緊急的任務。於是布萊德雷立刻召集手下的將士們,排成一個長列。

“我們這次的任務既艱巨又危險!”布萊德雷用眼角瞟了大家一眼,“有哪位願意冒險接受這次任務,請向前走兩步……”

此時適逢一位參謀遞給他一份最新的戰報,於是布萊德雷和這位參謀交頭接耳了片刻。等到他處理完戰報,再麵對行列中的將士時,發現長長的隊伍仍是一條直線,沒有一個人比旁邊的人多向前兩步。

布萊德雷大為惱火,按捺不住自己,以十分憤慨的口吻說:“此次任務雖然萬分危險,但我們是軍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情況如此緊急,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承擔這項任務!你們……”

“報告司令!”隊列中站在第一個的人說,“剛才我們每個人都向前邁了兩步,所以隊伍仍然是條直線!”

很多人都會覺得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工作頻率加快,我們不願意再接收太多不需要的信息,總是顯得行色匆匆;因為太忙,我們習慣了很少去聽,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聽往往比說更重要。溝通就好像一條水渠,聽和說分別是水渠的兩端。聽和說是不能分開的兩個環節,隻聽不說的人不能成功,隻說不聽的人也不能成功。傾聽是說的前提,先聽懂別人的意思了,再說岀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更有效地溝通。隻有聽懂別人表達的意思的人才能溝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決得更圓滿。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一個4歲大的兒子一道去公園遊玩。天氣很熱,兒子口渴了,爸爸從背包裏拿出了兩個蘋果,要兒子給媽媽一個。沒想到,兒子接過蘋果,在兩個上麵分別咬了一口。見到孩子這樣做,爸爸很失望也很難過。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懂世事,但爸爸還是很傷心,怪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就這件事情教孩子應該怎樣做。可轉念一想,兒子從小就非常喜歡媽媽,平時也不是這樣,今天他突然這樣做,會不會有什麼原因呢?想到這裏,他把兒子叫到跟前,輕聲地問:“你為什麼要在兩個蘋果上都咬一口呢?”

兒子兩隻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閃忽閃著,滿臉童真地說:“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父親的眼裏隱隱閃爍著淚花,既為有這樣懂事的兒子而自豪,又為自己剛才的行為感到慚愧。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解別人的本意之後,再發表你的想法,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最重要的話往往在後邊。

《聖經》上說: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銘記的提醒!有的人常常將別人的話隻聽一半,就急著說我知道,急著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別人所說的話上頭。你認為自己真的明白了別人的意思了嗎?你是不是常常隻聽了幾句就半途打斷別人的講話?是不是常常用反駁的方式在進行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