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故事。美國有一名非常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叫林克萊特。有一次,他主持一個電視節目,在節目現場要隨機采訪幾名觀眾。當林克萊特采訪完一個熱情洋溢的觀眾剛剛轉過身來,準備找下一名采訪者的時候,坐在電視直播大廳觀眾席最前排的一個十分活潑而勇敢的小男孩攔住了他,稚聲稚氣地問:“先生,你為什麼總是采訪別人,能不能采訪采訪我呢?”
林克萊特轉過身,見這個可愛的小男孩正充滿期望地望著他,笑著對他說:“小家夥,我正準備采訪你呢。”
“真的?那我太榮幸了!”小男孩興奮地說。林克萊特馬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微笑著問小男孩:“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回答說:“我叫傑克,今年6歲了。”
“傑克,能問一下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嗎?”
小男孩的大眼睛骨碌碌飛快地轉了轉,像是思索了一下,然後很快地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飛機駕駛員!”
“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說,“那可是個很了不起的職業啊!但是,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正好飛在太平洋的上空,你發現飛機油箱裏的燃料不多了,無法飛到任何一個機場,你會怎麼辦呢?”
小男孩轉了轉他的大眼睛,思考了一會說:“我會通知飛機上所有的乘客,請他們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這句話把現場的觀眾和林克萊特逗得哈哈大笑起來,這個聰明又可愛的小家夥,在那麼危急的關頭,他竟然會置飛機上所有乘客的安危於不顧,自己掛上降落傘逃走了。但是童言無忌,他畢竟隻是一個六歲大的孩子,所有人都認為這隻是一個電視直播中的小插曲而已。
為了不打亂節目的時間安排,大笑著的林克萊特馬上走向另一個觀眾,他要去采訪那個企業家。就在這時,林克萊特忽然感到有人正在後邊拉他的衣角,他回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剛才那個接受采訪的小男孩。隻見小家夥似乎很難過,大大的眼睛裏湧滿了淚水。林克萊特不解地問:“小家夥,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小男孩委屈地說:“先生,我剛才的話還沒說完呢。”
林克萊特把委屈滿腹的小男孩抱到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然後把話筒遞給小男孩說:“十分對不起,小家夥,來,請你把你想說的話說完。”
小男孩拿起話筒,望了一眼詫異的觀眾們說:“我跳下去拿燃料,馬上就回來!”
直播大廳裏忽然靜極了。當所有的觀眾回味過來時,大廳裏霎時響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聲。林克萊特緊緊摟住那個小男孩說:“對不起,剛才我沒有把你的話完全聽完,請你原諒我。小家夥,你真是好樣的!”
從那以後,林克萊特就告誡自己:聽一個人說話時,一定要聽他把要說的話說完。幾十年來,林克萊特一直堅持這樣做,他曾在醫院危急病床前聽一個臨終者斷斷續續說話34個小時;采訪一個參加過越戰的老兵,聽他情緒激昂地連續說話、抱怨28個小時。因此,他成了很受觀眾青睞和尊重的著名節目主持人。
積極地聽,了解對方的本意
溝通是雙向的。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思想,我們還應該學會積極地傾聽。
毛澤東曾說“讓人把話說完,天塌不下來。”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不管在任何情緒包圍中,我們都要認真地、耐心地讓別人將自己的意圖正確地、完整地告訴我們。決不能把別人的隻言片語拿來由我們自己加工、斷章取義,更不能將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
很多時候,別人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和我們很不相同,甚至可能是我們無法接受的。這並不是別人的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原則和價值觀。你可以不同意,但應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意見。讓人把話講完,實質上就是一個調查和了解的過程。隻有讓人把話講完,才有可能了解對方的內心;隻有讓人把話講完,才有可能了解到事情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