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壓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秘和新奇的。但許多大人不理解孩子們的這種好奇、探索、冒險的天性,認為這是在瞎鬧,甚至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或者和你一起研究探討。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懂得了更多道理,也拉近了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而且家長一定要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5)嘮嘮叨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長期處於這種無限重複式的說教環境中的孩子,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盡管孩子一方麵高舉旗幟大喊要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卻又不得不依賴家庭。由於缺乏經驗,孩子對於自尊的理解是有點偏激的,他們會把父母給予他們的關懷或過多的叮囑,都會看做不把他們看做成人的證據,從而覺得父母在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產生對立情緒。如果父母還在第三方麵前對他進行說教,那麼他們的逆反會表現得更加強烈。
經常能聽見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每天都不知道在忙些什麼等,孩子呢?則會嫌父母每天嘮嘮叨叨的,耳根都清靜不了,還管這管那,於是每天家裏都上演軍事大戰。
(6)教育方式的問題。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父母是高高在上的,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一切的格局都在改變。網絡科技發展迅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了很多。孩子在眼界開闊之後,父母在他們小世界中的權威地位自然會削弱。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必然會一代更比一代強。唐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韓愈就曾在其名篇《師說》中告訴我們“弟子不必不如師”(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對於孩子,父母應該多少帶著一點對新生命的敬畏去撫養教育的,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他們將要到達的地方,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有些父母一方麵固守陳舊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麵又受到來自四麵八方新思想的衝擊,觀念混雜,甚至自相矛盾,也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抵抗。
(7)受同齡人的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會受三種關係的影響:一是橫向:同輩夥伴的影響;二是縱向:親子間的影響;三是斜向:兄弟姊妹間的影響。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那麼在這種既無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又沒有另外一個差不多年紀的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的情況下,這類孩子容易去周圍同齡人中間找尋情感上的支撐與認同。也有的孩子一方麵勉強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另一方麵又希望自己和自己“組織”裏的人的思想行為是一致的,但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樣最後的結果是兩邊都受盡冷言冷語和冷待遇。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但是他們在自我控製能力方麵還是不足,還需要父母的關懷與幫扶,他們希望父母也能成為他們理想中的父母:尊重他們的決定和喜好;與他們一起參與社會活動;關愛他們但對他們的生活不要過多幹涉;能做到以身作則;以公平的思想來看待平常的行為。
夫妻間也有逆反
夫妻間從戀愛到結婚的過程中,心理方麵也應有相應的發展變化,以達到雙方心理上的相容,也就是兩個人要在觀點、信念與感情等方麵趨於一致,這是婚姻成功的心理要素。
如果兩個人沒有達到一定的心理相容度,也就是心與心的距離還比較遠,而生活的距離又比較近,就很容易產生逆反,發生爭吵。
當然,夫妻間有些爭吵、批評或者指責、提醒等都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調劑品,但是過多的指責與命令,就會讓夫妻雙方產生逆反心理。夫妻關係中的逆反心理,分為主動逆反心理和被動逆反心理兩種。
當夫妻某一方在為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到煩惱憂愁,心情焦慮不安的情況下,你去指責、批評對方,就算你的批評出發點是好的也很善意,而且你的理據很充分,也會讓對方感到心理上的抵觸和反感,從而會產生主動逆反心理;如果夫妻某一方心情很好,但另一方在公共場合或者有很多人在場的情況下,不斷地嘮叨對方或者很激動地指責對方,這樣對方會覺得你踐踏了他的自尊,不給他留麵子,那麼就會產生被動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