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有效地管理時間:學會快(1)(2 / 2)

初入職場時,他也和其他同事一樣,每天準點去公司。打卡簽到,坐在辦公室裏吃早飯,然後開始準備自己的工作。一天下來,總是手忙腳亂,感覺手上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人累得要死,工作效果還差強人意。沒有時間和精力陪女朋友,甚至連業餘愛好也丟了。他的父親看到問題所在,就建議他不妨試試看,每天早晨提前10分鍾出門,然後,晚10分鍾離開公司。

聽了父親的建議,第二天,他就比平時早走了10分鍾。當他走到公交車站時,驚喜地發現等車的人並沒有平時那麼多。到了車上,原來總是很擠的公交車今天竟然還有許多空座位,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坐著比站著舒服愜意多了。而且,還沒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沒有出現堵塞。他的同事們匆匆忙忙地跑進公司打卡、手忙腳亂地準備工作所需的資料時,菲利普斯已經有條不紊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樣一來,他總是能出色而又快速地完成上午的工作,多出的時間就用來學習或承擔公司更多的工作。到了下午下班時間,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務的菲利普斯並不急於回家,而是總結完一天的工作後,再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計劃,有時還找機會與公司優秀的同事或上司交流學習,然後才離開公司。

就這樣,從這天開始,菲利普斯堅持每天都早到辦公室10分鍾,晚走10分鍾。雖然這點時間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這個10分鍾卻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他越來越健康、積極,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務出色,老板和同事對他的印象都很好。機會總是青睞這樣的人的。

“每天早到10分鍾”,使他真正地掌握住了時間和命運的主動權,從而換來了一輩子的從容與淡定。

“每天早到10分鍾”,表現的是一個“勤”字;“每天晚走10分鍾”,表現的則是一個“奮”字。成功沒有捷徑,需要勤奮努力;真理特別簡單,認識了就要行動並堅持。“每天早到10分鍾,晚走10分鍾”,從今天開始,把這個作為自控力訓練的新內容。

(第二節)為每件事規定一個完成期限

假如,每天你的銀行賬戶都會有86400元進賬,但你必須當天把它們用光,你會怎樣運用這筆錢呢?

其實,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事!這個賬戶就是我們的“時間”。每個人每天都會有86400秒進賬。麵對這樣一筆財富,你會怎樣利用它們呢?

麵對著看似無限的時間,有的人很有效率,把每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有些人做事卻總是拖拖拉拉。房間亂了,因為今天太忙,等明天再說;衣服髒了,因為今天太累,就放幾天再洗;手上有個下周一要交的論文,但因為今天心情不好,就等到周末再寫……因為我們知道,明天還有時間,明天還有86400秒進賬。明天,明天……這明天好像是無限的,可是,我們的內心十分清楚,明日有限!

這樣的拖延和懶惰是不可取的。盡管表麵上人們可以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可是內心卻會因為自己這樣不妥的行為感到不安甚至羞愧,長時間的不安就會轉化為焦慮。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善於控製和使用時間的人,不僅成功得令人羨慕,而且心胸也比較開闊,性格也比較平和,甚至充滿了人格魅力。

你有多少時間,工作就需要多少時間

時間管理,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每件事設定一個最後期限。定了期限後,要強迫自己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也要在期限內完成任務。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看一本書、洗衣服、收拾房間等等。把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堅持當天完成。一段時間之後,你就可以定一個長期的目標了,比如三天寫完一篇報告、一個月內減肥5斤等等。慢慢地,你就養成了任何事都有期限並按時完成的習慣。這個習慣將是你一生的財富。

1958年,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西裏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一個人可以在10分鍾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一整天;一個忙人可以在20分鍾內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鍾頭,尋眼鏡一個鍾頭,查地址半個鍾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鍾頭零一刻鍾……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一個人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所以,帕金森在他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麼多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做某項工作,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它。而如果你隻有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這項工作,你就會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時內做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