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你自己,是否有以下一些表現:
臨近考試,大家都在努力看書,你卻感覺明天看也來得及,於是明日複明日;
考試當中,感覺題目都很簡單,但仍然感覺時間緊迫;
不管是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有發呆的習慣;
整天泡在網上,漫無目的地點擊各種網站,卻又說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隻是感覺比學習、工作有趣;
沉醉於網絡遊戲,就算是在電腦前不吃不喝地過一整天也感覺不到累;
大學畢業,同學都忙著去找工作,而自己卻成天無所事事地待在學校;
從來沒有計劃過接下來的一周應該要做什麼,沒有統籌安排的習慣;
明明有10天時間去完成一個隻需3天就可完成的工作,卻東搞西搞過去了一周,直到最後3天才開始準備,可是一邊準備一邊自責,心緒淩亂,直到最後期限前,才哭著把事情做完;
一天當中,既要見預約好的客戶,又要準備今天的公司會議,還要去趕飯局,這麼緊張的一天,卻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來想應該先做哪一件;
一份提前一個月準備的計劃書,到最後兩天才開始點燈熬油地苦戰;
……
如果以上描述的幾種情況經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一種並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拖延行為。經常或嚴重的拖延行為,常常是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需要得到專業性指導。
(第一節)明天再開始吧
所謂拖延,就是“將今天甚至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去做”。
“拖延”原來並不是現在的含義。《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的是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之後,拖延才逐漸被定義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拖延者對今天和明天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總是更喜歡明天,覺得明天會有比今天更充沛的精力、更充裕的時間。
很多時候,拖延者的生活就像一場重複的電影:信心滿滿地訂下計劃,看著一堆的計劃,就想說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說。凡事推到明天,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沒有辦法再拖了的時候才開始動手。
人人都有“拖延症”
人人都有拖延症聽起來有點誇張,其實,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做事拖拉的習慣或是偶爾會想逃避一些什麼的念頭。隻有當“拖延”開始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的自責和負罪感,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產生抑鬱、焦慮、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稱之為“拖延症”。
拖延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542年愛德華·霍爾出版的一本書裏。幾乎是相同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而在現代著名曲詞作者羅大佑寫的一首歌曲《童年》裏,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學生拖延學業的狀況,“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隻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還沒有念”。
拖延症雖然總是出現在處理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個人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現在,拖延現象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根據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係教授約瑟夫·費拉裏通過對北美、南美、歐洲和大洋洲成年男女的調查發現,人人都有一點兒“拖延症”。也就是說,我們誰都會有“拖延”的時候。例如我一直想修改信用卡上的賬單地址和聯係方式,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打電話到人工服務台,幾分鍾就可以完成所有手續,而我卻足足拖了兩個月。
拖延者並不是缺乏時間管理和計劃事情的能力,也不是他不夠努力,更不是他天生就有拖延症,而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形成的。家裏有一位嚴厲、獨裁、控製欲強的父母,孩子就容易喪失自我控製能力,表麵迎合父母,把自己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都掩藏起來。這時的拖延也可以理解為是孩子的一種反叛。拖延者更願意從朋友那裏獲得支持,因為朋友對他們所說的借口表現出更大的寬容。而朋友的支持行為,則會讓他們更加拖延。
我的一位朋友是新聞記者,剛到報社的時候,她很能吃苦耐勞,領導交代下來的選題,她都會提前兩天把稿子趕出來,於是大家給她取名叫“快手”。過了一段時間,她漸漸開始熟悉了這份工作,按說效率應該更高才對,可是她的激情和行動力卻開始下降,學會和自己討價還價:容易寫的稿子,明天寫也來得及;有挑戰性的稿子,需要好的狀態才能寫得好,今天不是很好,還是明天再寫吧;感興趣的稿子,要慢慢仔細認真地寫,別浪費了這個好選題,今天我再想想該怎麼寫,明天再寫……一篇稿子從初一拖到十五,最後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她還是不急不慌。直到明天就是截稿日期,她才開始通宵達旦地趕稿。雖然她在最後一刻交上了符合要求的稿子,但質量卻大打折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她對這份工作沒有了激情和期待,這對於一個才工作一兩年的年輕人來說,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