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乾隆初政(1)(1 / 3)

第一節縱觀百年胸懷大誌。

一、七齡曾祖入主中原。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內莊嚴肅靜,正在舉行清朝第六代皇帝登基大典。一位頭戴皇冠身著龍袍的英俊君主,端坐在太和殿的寶座上,接受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張廷玉等八旗王公文武官員和外藩蒙古王公的叩拜。這個新的天子,就是在位最久、壽命最長、對中國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弘曆後來被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純皇帝,廟號高宗,清代的官書、筆記、文集稱他為純皇帝、純廟、純皇和高宗,蒙古王公尊他為“大皇帝”,西藏達賴喇嘛敬書“大君”,而民間一般習慣則稱其為乾隆皇帝、乾隆帝,有時又簡稱為乾隆。

弘曆雖因父皇世宗胤剛於十日前逝世而不無悲傷之感,但值此登基之時,肩負重任,當然要專注於國政的治理,首先是需要全麵、正確地認識祖宗留下的“遺產”,以便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采取明智的方針和政策,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大清國更為鞏固,更加富強。

縱觀清朝曆史,俯瞰全局,乾隆皇帝無疑會憂喜交加,既為先祖創建的錦繡江山樂在眉梢,又因一些弊政的禍國殃民而有所憂慮。他很自然地要想起列祖列宗開國安邦之事。九十一年前,弘曆的年方七歲的曾祖父世祖(順治帝)福臨,由三十二歲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入主中原,於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在北京紫禁城即位,宣布明亡清興,中國歸屬愛新覺羅家族統轄。但是,這個自命為主宰天下的新皇帝,處境並不美妙,甚至可以說是荊棘遍地,危機四伏。此時他連一個像樣的宮殿都沒有,專供皇帝上朝的太和殿已毀於兵火,他隻能在紫禁城西隅的小小武英殿暫且安身,對全國頒行的即位詔,也隻能在皇極門宣讀,實在是不夠威嚴。

更為嚴重的是反清勢力非常強大。福臨即位之時,隻轄有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部分地區,長江南北乃南明福王、魯王、唐王之地,陝西、甘肅和四川,分別為大順、大西農民軍所有。大順軍多達百萬,大西軍七八十萬,福王江北四鎮有兵數十萬,湖北左良玉水陸士卒八十萬,各地反清武裝風起雲湧。這些部隊曾給予清朝以沉重打擊。大西軍勇將李定國大敗清軍,“兩蹶名王”――斬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逼定南王孔有德自盡。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統率水陸大軍十餘萬圍困南京,使“東南大震,軍報阻絕”,清帝幾乎想遷都遼寧回居舊地。清廷擁有多少軍隊來對付這二三百萬敵軍?說來也少得可憐,入關時,八旗滿洲隻有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算,不過六萬丁。順治五年,滿洲壯丁有五萬五千三百三十名,加上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四萬餘丁,才十萬餘丁,就算是全部男丁皆披甲為兵,也隻有十萬餘名士卒,怎能迎戰二三十倍於己的敵軍?而且,即使將敵軍全部消滅,“馬上得了天下”,但全國有一百四十個府,一百九十三個州,一千一百三十多個縣,東西萬餘裏,南北萬裏,人口約一億,這十萬餘軍隊分布各地,平均每縣不到一百名,怎能堅持下去,清王朝怎能長治久安?

同時,清兵多路出擊,甲胄弓箭刀槍馬匹和糧草,花費很大。順治八年、九年,每歲收入額賦隻有一千四百八十餘萬兩,而各路兵餉歲需一千三百餘萬,加上八旗王公和文武官員俸祿二百餘萬,缺銀八十七萬五千餘兩。順治十三年以後,軍費激增,歲需二千四百萬,而一年所入,除去各省存留款項外,隻有一千九百六十萬兩,缺餉額達四百四十萬兩,還有其他必須開支的用費,如王俸、官祿、河工、賑災,等等,需銀數百萬以至上千萬兩,確實到了入不敷出、財源枯竭、司農束手無策的地步。

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和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盤剝,以及災害頻仍,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力,社會混亂,百業凋敝,田園荒蕪,人口大量死亡,直到順治八年,官方簿冊所載全國戶口才一千零六十三萬餘丁,田地山蕩二百九十萬零八千餘頃,比起七十三年前明萬曆六年(1578年)的耕地麵積,減少了四百多萬頃。另外,許多漢族士紳留戀故明,對清政府消極抗拒不願合作,廣大漢民痛恨清廷推行的“發、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大弊政,人心動蕩不安。兼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獨攬大權,威壓幼君,福臨時有被廢的危險。

麵對如此萬分險惡的困境,多爾袞、福臨及其親近王公大臣,知難而進,想盡種種辦法,以五六萬滿洲兵丁為核心,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數萬,又充分利用較早歸順的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部隊,總共約有二十萬人,先後打敗了多達二三百萬的南明軍和農民軍,於順治十六年奪取了南明最後一個權利的都城昆明,迫使永曆帝逃往緬甸,除大順軍餘部“夔東十三家軍”尚在川東荊襄地區堅持以外,消滅了其他抗清武裝。隨著國內戰爭的減少和推行恢複經濟的政策,農業生產逐漸發展,手工業、商業也有了進步,人丁相應增多,耕地麵積不斷擴大,順治十八年全國民田增至五百四十九萬餘頃,加上旗地,官莊,屯田,約五百八十萬頃,比十年以前增加了一倍。

福臨因國事操勞過度和痛悼愛妃董鄂氏的去世,又患上了天花,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離開了人間,終年才二十四歲。

二、英明祖父奠定盛世之基。

乾隆皇帝弘曆對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燁推崇備至,經常講要“體皇祖之心為心,法皇祖之事為事”,《清高宗實錄》卷892,頁22.自然要了解皇祖當年的境遇及其克服困難創建光輝業績的經驗。在弘曆即位的七十四年前,六齡幼童玄燁,根據父皇福臨的遺詔,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繼位為帝,由索尼、鼇拜、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四位輔政大臣佐治國政。

被稱為聖祖、仁皇帝、康熙帝的玄燁,比起先皇福臨來說,處境當然要好一些,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等宮殿早已修建完畢,金碧輝煌,景象一新,他就是在文武官員叩拜下坐在太和殿寶座上頒行的即位詔。這一年的十二月,清軍入緬,擒獲了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兩年以後又剿滅了大順農民軍餘部“夔東十三家軍”,遼闊大陸盡為清有。但是,擺在玄燁麵前的,還有許多難題,還有嚴重的隱患。首先是要奪回大權親主國政。從即位那一天起,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以前,國務皆由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鼇拜等人主持,尤其是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故以後,鼇拜更加驕橫跋扈,把持朝政,結黨專權,藐視幼主。他引用兄弟穆裏瑪,侄子塞本特、訥謨及親信濟世、佛倫等二十餘人分據軍政要職,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馬邇賽等皆其黨羽。他將位列一、二品的部院尚書,侍郎等大臣視為下人,竟在皇帝麵前對他們大聲嗬斥。他冤殺內大臣費揚古及其子尼侃、薩哈連,抄沒家產,並在業已親政的玄燁麵前“攘臂”“強奏累日”,逼迫這位十三歲的皇帝接受他的要求,將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侄族人查克旦等斬殺,籍沒貲財。有一滿洲官員還曾講道:鼇拜偽稱有病,不上朝,要皇帝“親往問疾”。玄燁駕臨其府,穿堂過廳,進入寢室,禦前侍衛和?看到鼇拜神色異常,急忙跑到床前,揭去席子,發現快刀一把。玄燁故作鎮靜,假裝不知此乃奸計,笑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為奇,隨即返回宮殿。玄燁對鼇拜的專權極為不滿,於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施用巧計,將鼇拜誘入宮中,拿獲下獄,革職籍沒拘禁,對其黨羽分別懲處,一舉奪回大權,從此才真正當上了“乾綱獨斷”的皇帝。《清聖祖實錄》卷23,頁18;卷29,頁3、4、5;昭?:《嘯亭雜錄》卷1《聖祖拿鼇拜》。這時玄燁才十五歲,就一鳴驚人,創造了奇跡,逾越了幾乎無法翻越的巨大障礙,辦成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緊接著他又要處理十分棘手的“三藩”問題。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分鎮雲南、廣東和福建,合稱“三藩”。吳三桂等人率領本部將士,跟隨八旗勁旅轉戰四方,為清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了功勞,因而封王開府,分別擁兵數萬、十餘萬,各鎮一方。尤其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勢力最大,所需糧餉也最多。順治十七年僅雲南一省就歲需俸餉九百餘萬兩,清廷令裁減兵丁,吳三桂奏稱邊疆未靖,難減人員,並隨即用兵緬甸、水西,軍費激增,加上福建、廣東二藩之餉,歲需二千餘萬兩,形成了“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局麵。吳三桂又心懷不軌,加緊操練士卒,整治軍械,大量購買戰馬,水陸衝要,遍置私人,各省提督、總兵官多係他的心腹,長子吳應熊娶太宗第十四女恪純長公主,貴為額駙,靜坐京師,大小政情,朝夕飛報。尚可喜年事已高,其長子尚之信掌管兵權,與吳相互勾結,耿精忠也以吳之馬首是瞻。客強壓主,尾大不掉,巨餉難支,玄燁毅然決定撤藩,於康熙十二年五月、八月,分遣大臣,前往廣東、雲南、福建,經辦三藩撤調之事。吳三桂大怒,於十一月起兵反叛,各地黨羽紛起響應,尚之信、耿精忠亦相繼為亂,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廣東、湖南七省,以及湖北、陝西、江西大部分州縣和寧夏,皆脫離了清朝的控製,一時,“天下騷動,偽檄一傳,四方響應”,“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東南西北,在在鼎沸。”《清聖祖實錄》卷99,頁8、10;趙翼:《皇朝武功紀盛》卷1,《平定三逆述略》。成吉思汗的嫡係後裔蒙古察哈爾布爾尼親王,亦乘機發兵,誘約奈曼等部同反,給北京造成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