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追討叛汗統一回疆(3)(3 / 3)

兆惠想必記取了前兩次輕兵前進遭敵圍困的沉痛教訓,這次采取了“受降如受敵”須“倍加謹慎”的態度,不輕騎前進,而率馬兵三千開往喀什噶爾受降和安撫,準備應付突然事變。富德卻與兆惠不同,處事簡單得多,他僅僅得知“脫出回人”的供述,就立即向帝奏稱,於閏六月初旬,即領現在馬兵一千二百餘名和綠旗步兵一千二百餘名,“空趕馬匹,徑行戈壁”,向固?薩納珠前進,與兆惠約期會剿,無馬之兵八百餘名,待參讚大臣阿桂送馬到達時,與其所帶牧馬之兵七百餘名一道隨後趕來。②。

兆惠與富德的上述奏折,於二十四年閏六月二十六日同時送到乾隆帝麵前,他立即下諭說:令兆惠留阿裏袞駐於喀什噶爾,其本人前往撫定葉爾羌,富德、額敏和卓、明瑞迅速領兵偵察霍集占逃竄之路,“窮追務獲”。此兵丁必須挑選兩路軍隊的“健銳者”,每名兵士給馬三匹,並多備口糧。如天氣寒冷,難以前進,即暫於葉爾羌過冬,明年再辦理,“總以務獲逆賊兄弟,始可告成功。若僅取二城,則事仍未竣”。霍集斯與鄂對,俱熟悉回部情形,追擒霍集占時,須令其中一人隨同前去。將來兩軍會合時,“毋論賊為誰獲,皆同功一體,務宜和衷集事,不可稍分彼此。”《清高宗實錄》卷592,頁20、21.

乾隆帝的這道諭旨,大體上確定了下一階段進軍的基本方針和策略,一為進軍目標,一定要擒獲大、小和卓,不達此目的,決不罷休,今年辦不到,明年繼續用兵,不能以收降喀什噶爾、葉爾羌便潦草結束,收兵還朝。二為用兵方法,立即於兩路軍隊中挑選精兵,多帶戰馬,備足口糧,以便迅速前進,抓住霍集占弟兄,並讓霍集斯或鄂對隨軍行走。三為將帥分工,令兆惠留駐葉爾羌,安撫二城及所屬小城村莊,命勇將富德偕額敏和卓與明瑞率軍追剿。四為告誡諸將要和衷共濟,不許分彼此互相推托,擒獲和卓,兩軍皆有功。這些安排是相當妥善的,正確地吸取了一征金川、兩平準部的經驗教訓:訥親與張廣泗各懷私意,將帥不和,貽誤了軍機;阿睦爾撒納久未捕獲,很多厄魯特台吉、宰桑因而受其影響降後複叛。所以乾隆帝特別強調一定要擊斃或擒獲霍集占,一定要同心協力不分彼此,一定要遣派回部大伯克隨軍征撫。後來的事實證明,乾隆帝的這些要求,對迅速獲勝起了很大作用。

七月初一日,兆惠的奏折到京,呈報軍情說:從聽到喀什噶爾來投之人報告的消息以後,即領兵前進,先遣額敏和卓之子茂薩等馳往安撫城堡,查明地畝。喀什噶爾所屬牌租阿巴特城伯克呢雅斯遣人來報:六月間,霍集占派人告訴布拉呢敦,將葉爾羌、喀什噶爾城堡焚毀,令回人遷往巴達克山,“我即閉城據守”。同日到達的參讚大臣阿裏袞的奏折說:據俘獲的回人默特供稱:霍集占弟兄商議,“欲從巴達克山路往痕都斯坦。”②《清高宗實錄》卷592,頁1、2,2.乾隆帝諭告軍機大臣,再次強調必擒二和卓,指示臣下說:“二城即定,而逆賊兄弟未擒,難雲竣事。兆惠、富德自應窮追務獲”。②第二日,他諭告軍機大臣,進一步具體指出擒捉霍集占的辦法。主要是三條,一是“追襲最為緊要”,要緊急追襲。霍集占攜帶上萬人口,夾雜有婦女兒童,行走不便,我軍“馬力有餘”,容易追上。如果派兵堵截,迂回攔堵,要繞很多道路,將“徒疲馬力”。二是“恩威並用”。逃人人多雜亂,“易生變亂”,我軍前進時,遣人招撫,或施用離間,逃人“必自潰散”,“或有擒獻者”。三是諭令巴達克山獻送。巴達克山是一小部落,“斷不能收養如許逋逃”,也不肯“自招罪累”。最後,他督促兆惠、富德“悉心奮勉,以奏朕功”。《清高宗實錄》卷592,頁3、4.

兆惠、富德、阿裏袞、明瑞等遵照帝旨,迅速前進,受到維吾爾族人員熱烈歡迎,“經過村莊”,“沿途回人扶老攜幼,道左跪迎”,“獻牛酒果餌,情詞恭順”。閏六月十四日,兆惠率馬兵三千名進入喀什噶爾,十八日富德領馬步兵二千餘名至葉爾羌,“各回人皆具鼓吹進羊酒迎以入”。兩位將軍“入城撫慰回眾,令各安生業”,然後兆惠留駐葉爾羌,富德、明瑞等領兵追剿。②《清高宗實錄》卷594,頁1、2、22;《嘯亭雜記》卷6,《平定回部本末》;《聖武記》卷4,《乾隆戡定回疆記》。

明瑞於六月下旬率兵九百名追至霍斯庫魯克嶺,霍集占軍六千餘人“負隅固守”,清軍不顧敵眾己寡,“整陣奮勇鏖戰”,長達三個時辰。回軍大敗,越嶺撤退,死五百餘人,“受傷遁走者無算”。隨即富德與明瑞、阿裏袞三隊官兵會合,揀選四千人往追,七月初七日趕到阿爾楚山,霍集占將輜重婦女藏於安全地方,以精銳六千埋伏於穀口,而以疲弱兵士前來引誘清軍。乾隆帝早就諭示明瑞“臨陣須當慎重”,因此,清軍“嚴陣為備”,富德以火器、健銳營居中,明瑞、阿桂(工部侍郎、副都統)為左翼,阿裏袞、巴祿為右翼,別派奇兵、援兵各二隊,“且以兵殿,如牆而進”。奇兵先奪取回軍所據的左右兩山,從上往下俯衝,回軍“陣動”。清軍三麵進攻,再次以少勝多,追擊二十餘裏,“斬敵一千餘人,獲炮纛器械牲口無算。”②

富德領兵乘勢追剿,七月初十日行至葉什勒庫勒諾爾,此係巴達克山界,山足有路,僅能容一騎通行,過一大嶺,名叫和什珠克嶺,兩涯皆山。大和卓將家屬安排在河西嶺,戰局不利即撤走。小和卓領兵萬餘據北山及迤東諸峰,準備決一死戰。富德尾隨回軍,乘其未進入其他部落,先行分路堵截。富德先令阿裏袞等由南岸趨西嶺,自擊東峰回兵,仰攻逾時未克,便選銃手數十名,緣山北嶺往下俯擊,阿裏袞軍亦從南岸山上以火器遙擊山北回兵。山麓狹窄,回兵輜重家口擁擠堵塞,去路又被清軍截斷,無法逃走,人心惶惶。富德等將一麵督軍猛攻,―麵命霍集斯、鄂對豎回纛大呼招降,“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霍集占竭力攔阻,嚴禁部下投降,甚至手刃降者,仍無法阻止,“而降者益多”。清軍共收獲降人一萬二千餘名、軍器二千餘件,駝、騾、牛、羊一萬餘隻(匹、頭),兩和卓隻好攜帶家眷和舊部四五百人匆忙逃往巴達克山。富德令阿裏袞帶兵追趕,自己隨後策應,未能追上,遂遣使曉諭巴達克山部落獻送大、小和卓。《清高宗實錄》卷595,頁7;《聖武記》卷4,《乾隆戡定回疆記》。

乾隆帝得悉捷音後,既予以嘉獎,自將軍到領隊大臣,均交部從優議敘,侍衛、官兵及陣亡受傷人員,俱送部議敘議恤,又責備富德未立即揀選精兵數百騎快馬,窮追深入,致使二和卓逃入巴達克山。他嚴令富德行文曉諭巴達克山部落縛送二和卓,如若不獻,即遣兵索取,一定要“剿絕根株”,天如寒冷,來年再行進征,並諭告軍機大臣和有關臣僚,備辦軍需諸物及馬匹,以供支用。不久,富德奏報:巴達克山部部長素勒坦沙已遵將軍之諭,擊斃霍集占,生擒布拉呢敦,“但回部信奉經典,從無自擒族類轉送予人之例”,如果將其擒獻天朝,恐其他部落“必來滋事”,請求免送。乾隆帝不從其請,命兆惠、富德“克期勒兵向索”,如若該部違命,來年大舉征剿,並於九月三十日、十月初十日兩次敕諭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嘉其擒拿大、小和卓,“慕化歸誠”,“具見恭順”,“深用嘉悅”,講述送獻與否的利害關係,勸其“將霍集占兄弟俘以獻”,定當賜以殊恩,使其“永荷無疆之福”。《清高宗實錄》卷594,頁22,卷595,頁9―11,卷596,頁3、9、10、18,卷597,頁34、39,卷598,頁22.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富德的奏折至京,呈報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送獻“霍集占首級,全部納款捷音”。《清高宗實錄》卷599,頁23.霍集占、布拉呢敦弟兄掀起的大亂,終於被乾隆帝派遣的清軍削平了,廣大回疆重新安定下來。

第三節總結準、回之役積極建設新疆。

一、《禦製開惑論》與《告成太學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