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侍衛福靈安遵奉帝旨查明軍情後奏稱:“楊應琚前此所奏緬匪乞降,及隴川打仗,殺賊萬餘之處,悉屬虛妄”,趙宏榜從新街失事後,即逃回鐵壁關,朱侖楞木一戰,即退回一站,並為緬人所欺,“信其乞降”,將兵丁撤退,以致緬兵從各隘口“竄入我境”。《清高宗實錄》卷781,頁19、20.
雲南布政使錢度在奉帝嚴令“據實陳奏”否則加罪的諭旨後,亦揭露前奏捷訊的虛偽,並簡述用兵失敗的經過說:楊應琚辦理緬事,係先因騰越副將趙宏榜稟稱蠻暮土司投誠,我兵已駐新街,遂以為“機有可乘”,調兵三千六百名,即令趙先往受降。迨楊行至漾濞,接到趙的告急文書,始知新街已失,才加調各營官兵。十一月緬兵由萬仞關小路進入永順,焚燒盞達、戶臘撒,“將銅壁官兵衝散”,斬殺遊擊馬成龍,焚燒隴川。十二月底,官兵陸續到齊,“又誤聽該匪投誠之詐,未經還擊”,致緬軍“伺懈”,於正月初進入猛卯,占據木邦。滇省綠旗兵,除昭通、東川、開化、曲潯四鎮“尚敢與賊對仗,餘皆退縮不前”,李時升、朱侖“俱未親臨行陣,混報斬獲”,楊應琚“馭下姑息”,不察虛實,“實屬欺罔”。《清高宗實錄》卷781,頁8、9、10.
乾隆帝大怒,先後下諭,革楊應琚大學士、雲貴總督職,逮捕入都,轉押熱河避暑山莊,廷訊後,勒令自盡,“暴其罪於天下”,革其次子寶慶知府楊重穀職,並以其笞人至死罪處斬;提督李時升,總兵朱侖、劉德成、烏爾登額等將,亦相繼逮治論死。《清高宗實錄》卷780,頁8、16,卷781,頁3,卷782,頁1、2、3、11、12,卷791,頁12;《嘯亭雜錄》卷5,《緬甸歸誠本末》;《清史稿》卷327,《楊應琚傳》。
第三,一錯再錯,繼續征緬。乾隆帝對楊應琚的奏請收兵允降,特別不滿,多次下諭斥責,以此作為楊欺君誤國的大罪,宣布必須堅持用兵,征服緬甸,不得中止。他諭告如此做的理由有二:一是保護歸附的土司和占據已附的地區。他說:蠻暮、新街等處,“既已納降,並遵定製發,即成內地版圖”,“皆為中國版宇”,“兩處降附之人,即同內地人民”,“自當加意保護”,木邦、整欠、整賣等處,“前此懇求內附,並請我兵保護”,焉能還與緬甸,聽其欺淩!二是王命難違,帝威無比。乾隆帝嚴厲訓斥楊之允降,是“視受降如兒戲,何以靖遠夷而尊國體!”歸還已附之地,並未製勝克捷,“遽思歇手”,“將就了局”,“尚複成何事體”!他非常驕傲又十分自信地宣稱:“朕辦理庶務,從不肯稍任顢頇完事,況用兵邊徼乎。試思我大清國全盛之勢,何事不可為?”“至緬匪侵擾內地,則必當殲渠掃穴,以申國威,豈可遽爾中止?且我國家正當全盛之時,準夷、回部,悉皆底定,何有此區區緬甸而不加翦滅乎?而楊應琚竟思就事完事,實為大謬。”《清高宗實錄》卷777,頁16、20、24,卷780,頁7,卷781,頁3.
就這樣,英明的乾隆皇帝由於驕傲輕敵,盲目的好大喜功,一錯再錯,受到了更大的挫折,敗得更慘。
第二節輕敵冒進將軍明瑞敗死小猛育。
一、萬歲妄圖滅緬栽下兵敗禍根。
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乾隆帝下諭,授明瑞為雲貴總督,經理征緬軍務,又連續調遣官兵,撥發帑銀,準備大舉征緬。
對於此次進軍的目的和要求,乾隆帝在兩道諭旨中講得十分明確。七月初九日,他諭告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