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誤剿安南先戰後和(3 / 3)

四、貪功輕敵失東京孫士毅兵敗削爵。

正當乾隆皇帝歡慶大捷籌劃善後事宜之時,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孫士毅呈報清軍大敗、黎城失守的奏折,送到了北京,頓使朝野大驚。原來,阮惠係主動後撤,兵力並未遭到多大損失,而是待機再進。清軍統帥孫士毅誤認為阮軍慘敗,清軍勢如破竹,所向無敵,輕取黎城,就想功上加功,建樹奇勳。

孫士毅本係文官,對軍務並不精通。他從進士,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侍讀,相繼任大理寺少卿、廣西布政使、雲南巡撫、廣西巡撫、廣東巡撫,直至兩廣總督。在近三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他與軍務有聯係的隻有兩次,一次是乾隆三十四年大學士傅恒統軍攻緬時,他以侍讀之銜隨軍,“典章奏”,為時不到一年;另一次是五十二年協辦大學士、將軍福康安剿台灣林爽文,孫駐潮州,遣兵助剿,備辦糧草器械。嚴格地說,孫並未真正統率過各路官兵大舉征伐,沒有指揮大軍克敵製勝的經驗,也缺乏軍事指揮的才幹。他既不知彼,在判斷安南國情上犯了兩大錯誤:一是低估了阮惠的力量,誤認為其狼狽奔竄不堪一擊;二是不明真情,不了解黎氏權利已腐朽不堪,無力自拔,沒有辦法和力量恢複故國。他又暗於知己,對自己的軍事才幹和綠營兵的戰鬥力,皆作了錯誤的估計,本來是不諳用兵的文官,卻想當智勇雙全輕取強敵的卓越統帥,明明是臨陣易潰的弱卒劣弁,卻當做奮勇衝殺的猛將精兵,由此而產生了僥幸心理,孫士毅竟想攻克全安南,活捉阮惠,建立特大功勳。

在這個問題上,年近八旬的乾隆皇帝,比這位總督可就高明得多了。早在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即第一次獲悉兵渡壽昌江之前八天,他便下諭給孫士毅,規定了此次進軍的要求,令其取黎城後即回軍。他說:孫土毅帶兵前往,能生擒阮惠等人,固為上策。否則,收複黎城,俾黎維祁複其境土,亦為中策。如果取城複國之後,阮惠遠遁,難以生擒,孫士毅即據實奏明,帶兵回粵。十二月十四日,他又下一諭,令孫如尚未擒獲阮惠,立即撤兵回廣西。

過了五天,十二月十九日,孫士毅進據黎城後,奏請遠征廣南,活捉阮惠。乾隆帝拒絕其請,諭軍機大臣,詳言應予撤兵的理由。他說:

“朕前此即慮攻複黎城後,阮惠等畏罪遠,不值以天朝兵力,久駐炎荒,為屬國搜緝逋逃,耽延時日,屢經降旨諭知孫士毅,臨期酌情辦理。孫士毅拜發此折時,自尚未接奉前旨。今據該督奏,黎城距廣南賊巢尚有二千餘裏,而黎維祁又屬無能,於造船雇夫之事,堅複不能趕辦。……安南地方,向多瘴癘,倘內地官兵不服水土,致生疾病,尤為不值。……若此時必欲窮追深入,而賊巢險遠,萬一稍有阻滯,一時不能迅速擒渠,轉致欲罷不能。辦理大事之人,必須通盤籌劃,計出萬全,不可知進而不知退。孫士毅當遵前旨,……撤兵回粵。”《清高宗實錄》卷1319,頁6、7、8.

緊接著,乾隆帝於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五十四年正月初四、十二日、十六日、十九日,連下九道諭旨,強調諭令孫士毅立即撤兵返粵。這些諭旨講了必須撤軍的四條理由。其一,大功已成。恢複東京,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興滅繼絕”的出兵目的已經達到,“於字小存亡之體,已為盡善盡美”。其二,安南“地方僻小,又多瘴癘”,官兵役夫“易染疾病”。其三,糧餉轉運艱難。從廣西邊界至黎城,為供一萬兵士之糧,已用役夫十五六萬人,從雲南出口至黎城,有四十站,用夫十餘萬。自黎城至廣南,二千餘裏,須安設台站五十三所,又需役夫十餘萬人。黎維祁不能調撥役夫,廣西、雲南力已不支,需廣東、貴州派夫接濟。不能因“屬國逋逃未獲,將天朝錢糧兵馬,徒滋勞費,久駐炎荒”。進剿廣南一事,“現在非不能辦,揆之天時地利人事,實有不值”。其四,天厭黎氏。“黎氏近年以來,亂多故”,黎維祁懦怯無能,優柔廢弛,左右亦無可恃之人。安南雖小,然立國已久,“未必不關氣運,今其國運如此,看來天心已有厭棄黎氏之象”。此時即使能將阮惠等人擒獲,而黎維祁不能振作自強,安知三五年以後,不又有如阮惠之人者複出,“豈有屢煩天朝兵力為之戡定之理!”即使不令黎維祁主持國事,而其子弟內亦未必有勝於黎維祁之人。“朕從來辦理庶務,無不順天而行,今天厭黎氏,而朕欲扶之,非所以仰體天心撫馭屬國之道,朕不為也。”《清高宗實錄》卷1319,頁11、12、13、14、15、27、28、29、30,卷1320,頁14,卷1321,頁10.

乾隆帝的這些主張和見解,是相當正確頗為高明的。他不僅考慮到水土不和、千裏轉輸等客觀條件的惡劣,不做知進不知退之事,大功告成,趁早凱旋,以免將來陷入險境,欲退不能,欲罷不休;而且,他已預見黎氏集團腐朽無能,江山難保,國將再亂,清政府不需要也不應該堅決支持黎維祁到底,一再出兵,浪費巨量人力物力,做這種“揆之天時地利人事實有不值”之蠢事。

如果孫士毅嚴格執行乾隆帝的撤兵之旨,安南的形勢必然會有所好轉,至少清軍不會慘敗。然而這位兩廣總督孫士毅被二十天來的意外大捷弄糊塗了頭腦,抑製不住再建特勳、垂名史冊、榮獲更大恩寵的念頭,竟然違抗帝旨,遲遲不撤,一心要生擒或誘獲阮惠弟兄。當他坐待阮惠降順美夢正酣之時,阮惠之軍突然衝進了黎城。

原來,阮惠在廣南富春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當他得知“孫士毅貪俘阮為功,師不即班,又輕敵,不設備,散遣士兵義勇,懸軍黎城”之情後,於五十三年歲暮“傾巢出襲”,並遣使偽稱係來投降。孫士毅信以為真,毫不防備。五十四年正月初一日,“軍中置酒張樂”,正在興高采烈昏昏然之時,夜間突然有人來報“阮兵大至”,孫士毅“始倉皇禦敵”。然而阮兵數萬,猛烈進攻,又用象載大炮衝陣,清兵“眾寡不敵,黑夜自相蹂躪”。孫士毅匆忙撤走,渡過富良江後,即砍斷浮橋,以防阮兵追襲。可是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等官兵夫役一萬餘人,尚滯留南岸,因橋斷無法渡江,皆被阮兵砍殺或溺於江中,無一幸免。孫士毅拚命逃竄,退回鎮南關,“盡焚棄關外糧、械、火藥數十萬,土馬還者不及一半”。黎維祁攜其母先逃。雲南官兵因有黎臣黃文通導引,始得全師返滇。《清高宗實錄》卷1321,頁26,卷1322,頁18;《聖武記》卷6,《乾隆征撫安南記》;《清史稿》卷330,《孫士毅傳》,卷334,《許世亨傳》,卷527,《越南》。一場大規模的征討安南之戰,就這樣以總督孫士毅貪功輕敵、遷延不撤,遭受慘敗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