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這次決定要正式出兵了,因為黎維祁無能,而阮嶽、阮惠一聞檄文即逃,可見出兵易於成功。就這樣,他下了出兵之諭。
孫士毅繼續奏報黎王舊臣起兵和阮惠屬下官將反正投誠的消息,以及處理辦法。牧馬土司閉阮律擒獻偽官阮遠猶。數萬廠民接到孫士毅劄諭及聞皇上恩準發給口糧,“俱踴躍歡欣,情願前驅殺賊”,孫士毅委派曾在廠上工作年久“為群情所服”之幕友林際清統領攻敵。潘啟德統率七州人馬,不斷向前進軍。阮氏兄弟遣攻諒山之將陳名炳,看到沿途檄文,“心生悔懼,情願歸順嗣孫”,恢複故主之國。乾隆帝十分高興,先後下達三諭,嘉獎有功人員,賞給林際清知縣職銜,論述用兵方法。他著重指出,潘啟德等官將和廠民,“皆因聞天朝聲罪致討,是以群起響應。”偽官朱廷理供稱阮惠離開黎城後,仍“意存觀望”,留兵七八千分守黎城及各處要隘,一待清兵進攻,即退守富春。因此,內地官兵若不及時前進,則阮惠將“妄思窺伺”,安南各鎮官將將畏阮氏報複而觀望,廠民、潘啟德等亦會猶豫動搖。著孫士毅派許世亨等領兵三千出關前進,孫仍留駐,或於關外作進剿之勢。《清高宗實錄》卷1312,頁25、26、35,卷1313,頁19.
兩廣總督孫士毅雖連續申請統兵出征為帝所止,但並未就此罷休。很可能是因為看到進展順利,安南舊王即將複國,欲圖建樹奇功殊勳,所以孫又一次奏請出關殺敵。孫士毅想出了一條新的理由,奏稱:各關隘官兵,與其駐紮本境,暗為黎氏靡費錢糧,並需內地兵丁護送國王嗣孫黎維祁的家屬出境,“不如建豎旗鼓,出關進討,搗穴擒渠。”②《清高宗實錄》卷1314,頁5、6,6.乾隆帝終於為其言所動,於十月初三日下諭說:安南各廠起兵,隨嗣孫之三弟黎維祗來到諒山,會同潘啟德進剿,保勝、都龍二處土目集兵聚糧,協同殺敵。黎維祁已出山,但其潛匿一年,毫無展布,現雖糾集義民,欲圖恢複,“其成敗尚未可知”。孫士毅所言建旗出關,“所見甚正”。孫士毅既胸有成竹,力肩巨任,自請出關進剿,“則此事竟交予該督一手承辦,庶呼應更靈,蕆功自速”。②不久,他批準孫之建議令其統兵一萬出關,作為正兵;又命雲貴總督富綱派兵八千,交雲南提督烏大經統領,作為偏師,由雲南蒙自出發,進攻安南之宣光、興化等處。
清軍向安南泰德王阮惠進攻的“興滅繼絕”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三、輕取黎城封國王孫士毅榮封一等謀勇公。
兩廣總督孫士毅奏準征討安南阮惠弟兄後,立即調兵遣將,籌辦糧餉。原調廣西兵四千,現添一千,並調廣東兵五千。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孫士毅與廣西提督許世亨統兵一萬出鎮南關,以八千直搗安南東京黎城,以二千駐諒山為聲援。雲南提督烏大經領滇兵八千,取道開化廳之馬白關,逾咒河,入交趾界一千餘裏至宣化鎮,為廣兵聲援。
乾隆帝以“兵行餉運”,安南節年荒歉,難以采買,諭令設台安站,從內地轉運糧食。雲南、廣西兩路共設台站七十餘所,保證了軍糧的供應。乾隆帝以富良江地居險要,阮惠必嚴加防守,“令官兵難以徑渡”,而該江江麵遼闊,敵軍不能處處設防,因此諭令孫士毅一麵督兵佯攻,一麵遣許世亨領兵從上遊或下遊,乘其不備,“設法迅渡”,使敵軍為官員從天而降所驚,其沿江敵軍營屯“自必紛紛潰散,此史冊所載偷渡之計,行之有效者”。《清高宗實錄》卷1314,頁40、41,卷1317,頁26.
孫士毅、許世亨出關後,迅速抵達諒山,繼續往前,總兵尚維屏、副將慶成領廣西兵,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各士兵義勇隨行,號稱數十萬,浩浩蕩蕩,殺向黎城,各隘阮惠所派守兵紛紛後撤,惟扼三江之險以拒。第一條江為壽昌江。十一月十三日,尚維屏、慶成領兵一千餘名,五更時刻抵壽昌江,阮兵退保南岸。清兵進攻,因浮橋斷,乘筏前行,時值大霧,阮兵自相格殺,清兵遂盡渡河,殺敵甚多。十五日抵達阮軍依恃之第二條江市球江。江麵寬闊,南岸依山,高於北岸,阮軍據險列炮,守備堅固,清兵無法結筏橫渡。諸將商議,以江勢繚曲,敵軍看不到遠處,因此,陽運竹木製造浮橋,排列大炮多門,隔江轟打,佯裝必渡此江,而潛派兵二千,由總兵張朝龍統領,於上遊二十裏水流緩慢處,用竹筏及農家小舟,於夜半偷渡。十七日早晨,清軍主力乘筏渡江,抵達岸邊,與阮軍交鋒,正當緊張廝殺之時,上遊之兵已繞出敵軍背後,居高臨下,呐喊衝擊,聲震山穀,前後夾攻。阮軍出乎意料,不知清軍從何而來,陣亂,“瓦解潰北”,死傷數千。
第三條江是富良江,在都城門外。阮軍盡伐沿江竹木,收斂各舟於南岸。清軍於十九日黎明抵富良江,遙望其陣不整,知守軍無固誌,乃覓遠處小舟,載兵百餘名,夜至江心,奪其戰艦一,遂載兵二百餘人,許世亨親率,先渡過江,又奪小舟三十餘隻,輪番渡兵二千餘人,分頭攻敵。阮軍“昏夜不辨多寡,大潰”。清軍獲敵舟十餘艘及總兵、侯、伯將官數十人。二十日早晨,大軍皆渡,守軍已撤,黎氏宗族及城民出迎,孫士毅、許世亨入黎城,宣慰後出。黎城環以土壘,僅數尺高,上植叢竹,內有磚城二,為國王所居,宮室業已蕩盡。黎維祁由潛匿之民村出來,當日晚上二更時刻趕赴軍營。
孫士毅遵奉帝諭,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傳旨,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其冊文說:
“朕維撫馭中外,綏靖遐邇,義莫大於治亂持危,道莫隆於興滅繼絕。其有夙共朝命,久列世封,遭家國之多艱,屬臣民之不靖,則必去其蟊賊,拯厥顛濟,……以肅屏藩之製。爾安南國嗣孫黎維祁,化沐炎陬,序承塚嗣,當爾祖奄逝之日,正阮逆亂之時,肇釁蕭牆,失守符印,孑身播越,闔室遷移,棄彼故都,依於上國。溯百五十年之職貢,能不念其祖宗,披十六道之輿圖,原非利其土地,且柔遠人所以大無外,討亂賊所以儆不虔,是用輯爾室家,克完居處,勵爾臣庶,共赴仇仇,特敕大吏以濯征,爰董王師而迅剿。先聲所?,巨憝奚逃,內難斯寧,群情更附,釋其瑣尾流離之困,加以生死肉骨之恩,舊服式循,新綸允賁。茲封爾為安南國王,錫之新印,王其慎修綱紀,祗奉威靈,戢和民人,保守疆土,勿怠荒而廢事,勿懷安以敗名,庶荷天朝再造之仁,益迓國祚重延之福。欽哉,毋替朕命。”《清高宗實錄》卷1315,頁27、28.
孫士毅將獲捷情形陸續奏報,乾隆帝非常高興。當他於十二月初六日看到孫呈巧渡市球江的奏折時,連下兩諭,賞給孫士毅玉如意一柄、禦用漢玉扳指一個、荷包三對,賜許世亨禦用玉扳指一個、荷包三個,賞張朝龍、李化龍、尚維屏荷包各一對,其他有功將弁,分別賞戴花翎賜巴圖魯名號。乾隆帝盛讚孫士毅“調度有方”,“辦理悉合機宜”,許諾其如能生擒阮惠,將照阿桂平金川捕獲索諾木、福康安剿台灣拿獲林爽文之例,特沛殊恩,晉封公爵,賞給紅寶石頂、四團龍褂、黃帶紫韁,“以昭寵異”。
過了三天,十二月初九日,孫士毅呈報十一月二十日大敗阮兵攻克東京黎城之奏折到京。乾隆帝甚喜,立即下諭封賞孫士毅說:“覽奏嘉悅之至”。阮惠等人逐主亂常,竊據黎都,一經大兵聲討,望風奔竄,“俾黎氏國祚重延,並不利其寸土,於字小存亡之道,仁至義盡,實史冊所僅見”。孫士毅力肩重任,調度有方,不及一月,“即已迅奏朕功,克副委仁”,著加恩晉封一等謀勇公,賞戴紅寶石帽頂,“以示優眷”,俟擒獲阮惠時,再續降恩旨,“格外優異”。封許世亨為一等子,其餘有功官將,交部從優議敘。《清高宗實錄》卷1318,頁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