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嚴父慈祖多情帝君(3)(2 / 3)

二、平反睿王“謀逆”等冤案。

乾隆帝對於宗室族亦頗為體恤,曾諭令宗人府詳細撫恤“失產無以自活”的貧乏宗室,分別等次,最貧者賞銀三百兩,次者減半,“命其回贖田產,以資生理”。又念其婚喪事件無所贍養,故令遇有婚嫁者,賜銀一百二十兩,死喪者,賜銀二百兩,“以為妝、賻之費”,“實體恤天潢,無所不至。”他還於乾隆四十七年“普宴宗室於乾清宮,近三千餘人,極一時之盛”。

乾隆帝對宗室的最大“體恤”,更在於他敢推翻列祖列宗欽定的冤案,或予以徹底平反昭雪,或給予寬待。這方麵的決定性措施,是在乾隆四十三年采取的。此時,乾隆帝創造了赫赫的“文治武功”,出現了“大清國全盛之勢”的“盛世”,群臣恭頌皇上為天縱英武的賢君明主,這為他采取重大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主要是推翻了皇曾祖順治帝福臨欽定的睿王“叛逆”案,修改了皇父雍正帝胤欽定的阿其那、塞思黑“悖逆”案。雍正帝諭定皇八弟允、皇九弟允結黨橫行、窺竊大寶,犯了“悖逆”大罪,削爵更名黜宗籍,乾隆帝雖不敢公然違抗皇父之旨,但卻對其作了重大的修改,認為二人“未嚐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並聲稱雍正帝晚年“屢向朕諭及此事,輒愀然不樂,意頗悔之”,故現在諭令,“複其原名,收入玉牒”,兩人子孫亦“一並敘入”。

所謂睿王“謀逆”案,是清朝前期的一件特大冤案。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於順治元年四月統軍進關,打敗李自成、張獻忠部農民軍,消滅南明權利,統一全國,使其年方六齡的幼侄福臨從處東北一隅的遼東王,一躍而為入主中原的大清萬歲爺。這樣一位立下開國定鼎特大功勳的王爺,竟因其恃功攬權位至皇父攝政王,而被福臨及其以權術見長的不堅定的支持者鄭親王濟爾哈朗視為眼中釘,一待其病故,即定其犯了“謀逆”大罪,掘墳焚屍削爵黜宗籍。其同母弟輔政德豫親王多鋒雖也立下大功,並已先卒,也連坐降為郡王。此舉當時即引起朝野不滿,一等子許爾安、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公開上疏讚頌睿王之功,請複其爵號,雖經順治帝嚴斥,將其革職削爵流放寧古塔,壓下了反對者的議論,但事實畢竟是事實,此案一直遭人譴責。

由於睿王“謀逆”案是順治帝欽定的,一百餘年無人敢涉及此事,這次乾隆帝冒著違忤先祖的風險,毅然正式推翻這一特大冤案,對睿王多爾袞予以平反昭雪,複睿王的親王原爵。他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下了一道長諭,宣布追複睿親王多爾袞封爵,恢複開國王公原有封號,並讓他們配享於太廟。現將其講述昭雪睿王之諭摘錄如下:

“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絕昭屈,聖經所重。……因念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眾入關,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歿後為蘇克薩阿等所,授款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世祖章皇帝實尚在衝齡,未嚐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誌,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是情理乎?況英親王阿濟格其同母兄也,……(當其有過時,睿王即)令議其罪,降為郡王,平日辦理政務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誌無叛誌乎?又實錄載睿王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遣人傳語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諂媚於予,未見有尊崇皇上者,予豈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位,予曰:爾等若如此言,予當自刎,誓死不從,遂奉皇上承大統。似此危疑之時,以予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後,有盡忠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每覽實錄至此,未嚐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乃令王之身後久抱不白之冤於泉壤,心甚憫焉。假令當時王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於我世祖聖裁,朕亦寧敢複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成冤獄,而王之政績,載在實錄者,皆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又豈可不為之昭雪乎! ……朕以為應加恩複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製度,修其瑩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