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嵩說:“我們的家產太少,恐怕不足以募兵舉事。不過這裏有一個巨富,叫做衛弘,仗義疏財,如果能夠得到他的幫助,大事可圖。”
曹操當即請衛弘來家裏赴宴,對他告白說:“現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天下人恨之入骨。我有心匡扶社稷,隻恨心有餘而力不足。您是忠義丈夫,所以特意向您哀告,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衛弘說:“我早有這個心了,隻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現在既然你有此大誌,我願意將家產資助你。”
衛弘與曹操素不相識,為什麼剛一見麵就願意舍棄家產,傾力相助曹操呢?
一方麵,是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憤,人人都想得而誅之。另一方麵,董卓大力追捕曹操等於給曹操在全國範圍內做了一次活廣告。曹操本來人微名輕,現在卻變得廣為人知,知名度大大增加。更為重要的是,曹操行刺失敗,本來是一種臨陣退縮的懦夫行為,本來是要被唾棄的,但董卓的追捕卻等於將曹操的懦夫行為轉變成了英雄行為。當然這並不是董卓的本意。但人們隻知道,在董卓權勢滔天的時候,隻有毫不起眼的曹操敢於站出來刺殺他。這樣,曹操的美譽度與知名度就一起增長了。
當一個人成了名人,成了英雄,關注、錢財、人才就會如飛蛾撲火般自動前來。按照慣常思維忠於漢室的衛弘願意散盡家產資助曹操,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曹操明白,刺董已經成為自己最可大用的資源,在這個基礎上,他還可以利用皇帝來給自己造勢。隻要抓住這兩點,萬事無往而不利。
曹操命人到各地去宣示皇帝的命令(這當然是曹操假托的),要各路諸侯聯手起兵,討伐董卓。同時,在陳留豎起招兵白旗,上麵寫著大大的“忠義”兩字。大旗一豎,應者雲集。曹氏宗族的曹仁、曹洪,與曹操亦屬同宗的夏侯惇、夏侯淵均率兵前來。樂進、李典也來投奔。另有壯士五千,成了曹操最初的班底。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幡。而四方聞訊,前來送糧食者,不計其數。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原始積累。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董卓成就了曹操。
再說袁紹,得到了曹操假傳的聖旨,也聚集部下商議。這時候的袁紹,謀士有田豐、沮授、審配、郭圖等,武將有顏良、文醜等,手下又有精兵三萬,正是兵強馬壯。於是,袁紹引兵來與曹操會合,一起討伐董卓。
袁紹的加入增加了曹操舉兵的號召力。曹操的名聲是剛剛興起的,而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站出來登高一呼,其影響力自然遠遠勝過此時的曹操。
此間,天下諸侯紛紛起兵響應,計有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等,算上曹操、袁紹,一共是十八路諸侯。
這些人均是割據一方的豪強,而曹操居然能夠將這些人聚合起來?!
我們不妨與劉關張起兵時的情況作一個對比。
當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要起兵征討黃巾軍,隻聚齊了三五百人馬。而曹操招募的兵馬人數竟然是劉備的十幾倍,而且,連名聲顯赫的袁氏兄弟以及其他豪強都願意前來會盟。這更彰顯了曹操如火箭般上升的影響力。
眼看著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就此傲然升起,但意外的是,曹操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訝異的決定。按照常理,曹操是挑頭反對董卓的,這些人是曹操通過矯詔聚攏起來的,那麼,當十八路諸侯推舉盟主的時候,曹操應該是優先的人選。而且,一般人在盛名權威驟然來臨的時候,往往會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甚至會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有能力、有資格擔任盟主之位。
但是,曹操卻主動地推舉袁紹擔當盟主。曹操的這一招非常厲害,成大事者並不是要事事爭先的。懂得主動退步的人,才更能進步。
此時曹操的聲望與實力還遠遠不及袁紹,就算他當上盟主,也很難駕馭這些桀驁不馴的諸侯。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推舉袁紹呢。這樣,不但袁紹會領他一份情,而且也會給其他諸侯留下一個好印象。
袁紹雖然心中早已以老大自居,但還是推讓再三,這也是中國人慣常做的功課。直到眾人都說:“非本初不可為也。”袁紹這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