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替罪羊是怎樣練成的(2 / 2)

當人的動物性在某種情境下取代人性而占主導地位時,殘忍、殘酷、殘暴就體現出來。這就是曹操決意犧牲王垕來穩定大局的心理動因。

很多人將這一事件視為曹操大奸大惡的重要例證。但在整個事件中,曹操雖然殘忍,但卻不奸猾。真正的奸猾之徒應該是這樣行事的:“先是密令王垕用小斛分發軍糧,然後在軍士怨言四起之際,不由分說就將王垕斬首。這樣,隱藏在背後的奸惡行為就永遠不會為人所知,但曹操並沒有這樣做。

在決意斬殺王垕之前,曹操特意將他找來,把自己的意圖說清楚,讓王垕死個明白,同時還告訴他不用擔心家裏的老小。這樣的做法,說明曹操內心多少有一些率直的成分,他並沒有殘忍到鐵石心腸,毫無人性。

王垕死後,軍士的情緒得到舒緩,曹操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發布命令,要求三日內攻克壽春城,違令者皆斬。曹操親自督陣,三軍用命,終於攻克壽春。

曹操想一鼓作氣,渡過淮河,追擊袁術。但荀彧勸誡說,附近十幾個郡的糧食都歉收,如果再進兵,恐怕會勞軍損民,卻不能獲得勝利。而那時再要撤退,會更加困難,不如暫時班師回許都,等到來年春天麥熟後,軍糧充足,再來進攻。

曹操有點猶疑不決。現在荀彧的話對曹操的影響力在不知不覺間減弱了。正在此時,探馬來報,張繡與劉表聯合向許都進發,曹操擔心許都有失,隻好下令回師。

回師之前,曹操專門讓呂布和劉備結為兄弟,並讓劉備依舊到小沛駐紮,呂布依然鎮守徐州,以便互援互助。

劉備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他本想成為第二個於禁,但最後還是隻能生活在呂布的陰影籠罩之下。實際上,這正是曹操對他有所防範,想讓呂布來牽製他而做出的安排。同時,曹操也想用劉備來牽製呂布。臨行之前,他秘密找來劉備說:“我讓你駐紮在沛城,是掘坑待虎。你有事就和陳父子商量,一旦有變動,我就會派兵前來接應。”

算來算去,劉備和呂布都被曹操給算計了。曹操這個資源配置大師,把劉備和呂布都當成了他的棋子,所謂的互援互助,實質上是互相監督,互相製約。

曹操退回許都,休養生息後,又決意征討張繡。曹操向漢獻帝啟奏說張繡侵郡掠民,需要出兵討伐。這個理由當然是莫須有的。就連強盜也不會搶掠自己的地盤,張繡自己掌管的郡縣,怎麼會不好好治理呢?但這個理由又是必要的,沒有這個理由,師出無名。

而獻帝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表示同意”。隻要他一同意,曹操就是奉詔討賊,道義就在他手中,兵鋒所指,任何一個對手都被強行推到道義的對立麵。曹操的對手,成了漢獻帝的對手,成了大漢朝的叛賊。任你巧舌如簧,也辯不過皇帝的詔書。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妙處就在這裏。曹操現在運用起來已經爐火純青了,而他的對手們當然是惱怒不已,卻又無計可施。

奇怪的是,曹操這一次出兵沒有帶荀彧同行,而是讓他留守許都。這個舉動的微妙含義是曹操依然信任他,否則不會讓他鎮守後方,但曹操已經不像先前那樣對他言聽計從了。郭嘉正在悄悄取代荀彧的第一謀士的地位。

大軍進發,一路上麥已蒼黃,正是收割季節。但百姓聽說兵來,紛紛逃躥到山中。曹操會集諸將,並派人將村中父老以及各州郡縣的官吏一起請來。

曹操說:“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擅自擄掠人財物者,並皆誅戮。王法無親,宜當遵守。仰居民勿得驚疑,不許流遺他界。”

曹操為什麼要頒布這一條法令?

首先,曹操一向治軍很嚴,這次冠冕堂皇的奉旨伐罪更要嚴上加嚴,否則如何塑造皇師正麵正義的形象,以和叛臣賊子的忤逆之兵區別開來?要想讓“皇帝”的資源發揮最大效力,外在的與其相因應的包裝是絕不可少的。

其次,當時久經戰亂,人口本已大減,如果為數不多的百姓再逃到其他地區,很不利於己方郡縣的穩定。後方不穩,前方如何克敵製勝?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即將成熟的麥子就是潛在的軍糧。百姓逃離,無人收麥,很快就會影響到部隊的戰鬥力。

所以,曹操要下這麼一道森嚴的命令。當然,他絕不會想到,這條命令差點要了自己的性命……

心理感悟:無原則執行上級命令者最容易成為“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