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要從王立的“天象說”說起。當時的年代,天命之說是最具說服力的。而王立因其客觀中立的身份,其說法更具權威性,流播也甚廣,袁紹不可能沒有聽說過。所以,盡管袁紹看不起曹操,但卻不能不對天命有所顧忌。而要想衝破“天命在曹”的束縛,就必須找到一種足可與之相抗衡的理由。袁紹找到的這個理由就是他的這個小兒子。這個小兒子生了一副大貴之相,這足以讓袁紹相信,天命在自己這邊。即便自己沒能得了天下,也會應驗在這個兒子身上。但現在,小兒子命在旦夕,就徹底摧垮了袁紹的心理底線。一旦兒子死了,也就預示著袁紹根本沒有希望贏得天下了,所以,袁紹才會把這個兒子視如命根。
但田豐和孫乾都沒法理解他的這個微妙心理。孫乾怏怏而去,田豐則十分憋氣,一邊往外走,一邊使勁地用拐杖擊地,歎息道:“為了一個小小的嬰兒,這麼好的機會竟然白白放過,還談什麼國家大事呢?”
再說劉備,聽說袁紹不肯出兵,立即號啕大哭,束手無策,說:“這下可怎麼辦呢?”
張飛見兄長哭得傷心,十分不忍,說:“哥哥不要擔心,我有一個妙計,一定能擊敗曹操。”
劉備問計將安出。
張飛說:“等曹兵前來,我趁夜就去劫寨。”
這哪裏是什麼妙計啊,但劉備受前次張飛智擒劉岱的“近因效應”影響,對張飛的認知從“魯莽之將”改為了“智謀之將”了,於是就放心地任由張飛去安排。但劉備也不想想,曹操豈是劉岱能比的?
曹操率領大軍一路前行,往小沛而來。正行之間,狂風驟至,吹斷了中一麵牙旗。行軍故例,旗幟被吹斷是敵方要來劫營的預兆,曹操當即吩咐做好防範。當然,這一小小的事件,再度讓曹操深深體會到“天命在我”的美妙感覺。
為什麼古時打仗,都會將風吹斷旗與敵兵劫營關聯起來呢?
這實際是一種“錯覺相關”。風吹斷旗本是一個偶然事件,如果真的將所有的這類事件統計起來,一定能夠發現並不是每一次“風吹斷旗”都有“敵兵劫營”伴隨而來的。但隻要有幾次恰好吻合了,就會被“善於總結”的人們記錄在案,從此故老相傳,成為不容生疑的定例,因為人們總是喜歡在不同的事物中發掘聯係,隻有找到了聯係,才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盡管這種方法並非萬無一失,但在實戰中還是很有作用的。因為古時打仗,信息采集渠道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發達。“風吹斷旗”就等於是給將領們發出一個信號,讓他們提高警惕,嚴加防範。
是夜,張飛率兵而來,卻中了曹操的埋伏。張飛所部,原來就是曹操的兵,轉眼間倒戈,重歸曹營。張飛大敗,殺開一條血路,突圍出來,想要重回小沛,卻被曹操大兵擋住去路。張飛看看曹兵漫山遍野,絕無勝機,隻好一路跑到芒碭山落草去了。
曹兵趁勢掩殺,劉備部下也大都重歸曹營。劉備見勢不妙,也顧不得兄弟與家小了,想起袁紹曾經說過的那句話,直接就奔冀州方向而去。
徐州城裏僅有糜竺、孫乾幾個文人,哪裏把守得住?反正在劉備集團,打不過就跑是慣例,絕不會軍法從事的。糜竺、孫乾等人也瞅準時機,紛紛撒腿跑了。陳登無處可逃,幸好他還有一個雙麵間諜的身份,於是主動獻了城池,曹操也就赦免了他當日未能阻止劉備斬殺車胄之過。其實,這個車胄根本就是死於陳登的謀劃之下的。不過,陳登的潛伏工作做得好,又一次蒙混過關。
老大和老三都跑了,隻是可憐了老二。上次張飛負責保護劉備的家小,結果被呂布擊敗,沒能完成任務。這次,劉備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關羽,關羽此刻正駐紮在下邳。
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攻占下邳,而關羽又是他覬覦了很久的一員虎將。曹操決定,這次一定要把關羽搞到手。
心理感悟:翻開天意的硬幣,背麵寫的其實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