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改變主意,同意讓他再去江東一次。
蔣幹是怎麼說服曹操的呢?
蔣幹說:“我上次去勸降周瑜沒成功,心裏很過意不去。這次我舍出這條性命,再去一次,如果再不成功,我甘願接受軍法處置。”
蔣幹沒有回避上一次的不成功,而是直接承認,並明確表示了自己對未能完成這一任務的愧疚心理。
正是他所表現出來的“愧疚心理”,再一次打動了曹操。
所謂愧疚,就是因未能合理回報他人預先施與的恩惠而產生的不安情緒。曹操上一次十分信任蔣幹,但蔣幹卻沒有完成勸降周瑜的任務,這等於是辜負了曹操的信任。那麼,從互惠原理來看,蔣幹就是欠了曹操的。
受人恩惠,必圖回報。當一個受惠者打著“報恩”的旗號,要給施惠者以回報的時候,施惠者怎麼會懷疑受惠者動機不良呢?施惠者必然會欣然接受。
現在,蔣幹出於愧疚,想要通過新的一次努力來彌補此前的過失,這也強烈地表現了對信任恩惠的回報。由於互惠原理的強大作用,曹操不由自主就被蔣幹說服了。
蔣幹再一次來到了東吳。他不知道,等待他的還將是老同學的圈套。此時,周瑜和諸葛亮已經定好了火攻之計,但他們隨後發現,曹操的戰船成千上萬,散布於江中,即便用火攻,也隻能燒掉很少的船隻,不能對曹軍造成致命的影響。龐統此時正在東吳,他獻了一計,隻要說服曹操將大小戰船全部用大鐵環串聯起來,就可以一把火燒光。這就是龐統的連環妙計。
這個辦法雖好,但卻需要有人過江麵見曹操,蠱惑他采用這個辦法。辦法是龐統想出來,當然他去說服曹操最好,龐統自己也願意跑這一趟,但苦於沒有合適的引薦人,如果自己毫無理由,貿然前去,恐怕曹操很難相信。
周瑜正在為難之際,蔣幹再度來訪,令周瑜不由暗叫天助我也。說實話,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首功是要記在蔣幹頭上的。
周瑜見了蔣幹,連聲埋怨,說:“子翼,你欺我太甚。我好心請你痛飲,留你共榻,你卻盜了我的密信,害得我折損了蔡瑁、張允兩個內應,令曹賊逃過一劫。幸好蔡中、蔡和新近來降。我本想將你一刀斬了,又看在舊日情麵上不忍下手。我要是放你回去,你又會泄露我的秘密,反正破曹賊就在這幾天了,你先去西山庵中歇息,等大事成後再放你走。”
蔣幹明白周瑜這是要軟禁自己,但實在是口笨,又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既然沒有金剛鑽,何必攬這瓷器活?世人之中,其實頗多蔣幹,不過都不自知罷了。
蔣幹被送到西山庵,眼看要當“活和尚”,心情非常鬱悶。是夜,蔣幹輾轉難眠,隻好起身四處亂走,卻聽到山岩畔一座草屋中隱隱傳來讀書之聲。
蔣幹素有偷窺癖好,走近一看,隻見草屋內一人,掛劍燈前,口誦孫吳兵書,心想這一定是個異人,於是好奇心又再發作,主動敲門搭訕。
讀書人開門迎入蔣幹,蔣幹見他儀表非俗,連忙問其姓名。龐統其實麵容醜陋,又不修邊幅。但蔣幹早已先入為主,將其當成了一個高人,高人之側,必有光暈,所以蔣幹會覺得他“儀表非俗”。
那人說:“我是龐統。”蔣幹見識倒不差,說:“莫非是鳳雛先生?”
龐統說:“然也。”蔣幹更是肅然起敬,恭恭敬敬地問龐統為何在這孤山苦讀。
龐統歎了一口氣說:“周瑜這廝,自恃才高,不能容人,我所以在此獨居。”
蔣幹一聽,“稻草”又出現了。此次前來,眼看又要有辱使命,沒想到運氣實在不壞,又遇到了鳳雛先生,如果能夠說動大名鼎鼎的龐統去投奔曹操,也是奇功一件。
蔣幹想得沒錯,運氣確實不壞,但這運氣不是蔣幹的,也不是曹操的,而是周瑜的。
蔣幹說:“既然周瑜如此不待見先生,先生為什麼不去投奔曹丞相呢?”
龐統歎了口氣說:“我擔心素昧平生,曹丞相也不會重用我啊。”
蔣幹拍了拍胸脯說:“先生不要煩惱,有我蔣幹在呢。你我不如一起動身,去到江北,我一定大力向曹丞相推薦你。”
龐統大喜,連忙說:“如此甚好。我們馬上就走!”兩人一路尋到江邊,龐統找了一艘小船,連夜投江北而去。
心理感悟:報恩”是“報仇”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