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聽了,對楊修的判斷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德祖公真是能知道魏王的肺腑啊!”
知道魏王的肺腑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楊修和夏侯惇很快就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他們難道忘了嗎,曹操治軍是極嚴的。一個治軍極嚴的人怎麼可能容忍下屬在他發布命令之前就擅自行動呢?
夏侯惇卻喜滋滋地向楊修學習,也收拾起行裝。既然統軍大將夏侯惇都這樣做了,其他的將領和士兵還不依樣照做嗎?曹營上下,頓起一片繁忙景象。可笑的是,三軍都準備要撤退了,主帥曹操卻還被蒙在鼓裏。
曹操其實根本還沒有下定要撤軍的決心,晚上,他心煩意亂,睡不著覺,就起來到營寨間轉悠。這一轉悠不要緊,著實把他嚇了一跳。這還是自己治理下的那支部隊嗎?主帥尚未發令,大家都在忙著收拾行囊,難道都想撂挑子不幹了?!
曹操急忙將夏侯惇叫來,追問究竟。夏侯惇說:“是主簿楊修察知大王欲歸之意。”曹操又把楊修叫來。楊修以為這不過是另外“一合酥”,輕描淡寫地將“雞肋說”再複述一遍。
沒想到曹操勃然大怒,暴喝一聲:“豎儒!敢亂吾兵耶!”
殺,還是不殺?
曹操想都沒想,“豎儒”兩個字已經暴露了他的態度。
“豎儒”是代表曹操最高等級憤怒的罵人之語。被罵“豎儒”者很難逃過一死。上次張鬆把曹操氣得狠了,曹操就罵了一句“豎儒”,要將張鬆剁了,但幸好有楊修為他求情。而這一次,曹操要殺楊修了,卻沒有人能夠為他求情了。
很多人以為曹操之所以要殺楊修,是因為妒忌楊修的才能勝過自己,能夠洞察自己的內心,其實不然。
楊修的才華確實是為他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隻是這其間的邏輯關係卻不是妒忌。
曹操其實頗有幾分賞識楊修的才華,但他絕不能容忍楊修的才華用來幹涉對軍政大事和接班人選的決策。
在深刻領悟了“天命”以及在病痛的不斷折磨下,曹操對自己的接班人做出了選擇。他喜歡三子曹植,想改立曹植為王太子,而曹植對楊修言聽計從。
已經被立為太子的曹丕不甘心,就請朝歌長吳質商議。曹丕擔心此事被外人所知,每次都用盛絹的大筐將吳質偷偷接入府中。這件事被楊修知道後,就偷偷告訴了曹操。曹操決定次日去捉吳質,但曹丕安排在曹操身邊的線人立即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曹丕。曹丕驚慌失措,吳質卻說:“何必擔心?明日用大筐裝了絹絲,像往常一樣運進府中,就可以迷惑對手了。”
次日曹操果然撲了個空,從此開始懷疑楊修有害曹丕之意。後來,楊修憑借自己對曹操心思的洞察力,往往提前準備好一套說辭給曹植,曹植因此在曹操麵前對答如流。但曹丕卻將此事告知了曹操,曹操由此對楊修幹預接班人選十分不滿,認為他必有野心。盡管如此,曹操還是認為自己英明無敵,可以將一切掌控在手中。從而,他也沒有對楊修采取措施。
但是,這一晚的“雞肋”事件卻讓曹操豁然心驚。
曹操絕沒有想到,楊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讓跟隨自己幾十年的心腹大將夏侯惇俯首帖耳,遵行不悖!曹操頓時覺得自己低估楊修的影響力了。如果自己百年之後,楊修的影響力將更加不可低估!隻要楊修介入到曹丕、曹植的繼位之爭,很可能會決定最終的結果。而這顯然不是曹操願意看到的。
曹操原先喜歡曹植,但曹植卻是個極具浪漫情懷的詩人,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曹植後來的表現讓曹操不甚滿意,而曹丕卻因應對得當而逐漸獲得了曹操的歡心。
楊修因“雞肋”而死,而他本人實在也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大雞肋,他的聰明才智沒有用對地方,甚至連自身的安全都沒能保障,這又算是哪門子的聰明才智呢?殺了楊修,曹操對夏侯惇也心動殺機,隻是夏侯淵新死,曹操不想再傷股肱,所以作勢一番,等眾人求免後,就放過了夏侯惇。夏侯惇雖然保住了命,但卻也因為自己的頭腦簡單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因此,曹操臨死之際的托孤大臣中並沒有他的名字,而是以曹洪替代。夏侯惇向來行事精細,當年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後對其苦苦盤問,絕不輕易放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