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的色、香、味俱佳。果皮鮮綠(有的是淡褐色),果肉青綠或嫩黃,果心乳白,切成片,晶瑩透明,並有放射狀的美麗花紋。除鮮食外,可以加工成許多產品,如糖水罐頭、果汁、果醬、果酒、果幹、果脯、蜜餞,也是製糖果、糖漿、餅幹、汽水、冰淇淋、果餡、糕點的配料。
此外,獼猴桃還可以烹製食品,如“裏脊桃汁”、“獼猴桃羹”和“奶油桃片”等。
獼猴桃既可食用,也可藥用,但在服用過程中,每日食用量為2—4枚,一般來說,常用量為每日10—30g。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慢性腸炎患者不宜食用。獼猴桃味甘酸,可生痰助濕致滿,性寒傷陽,《開寶本草》記載,獼猴桃“冷脾胃,動泄擗”,食後會加重慢性腸炎泄瀉患者的病情,故慢性腸炎患者不宜食用。
黃疸性肝炎屬寒濕內盛者不宜食用。黃疸性肝炎寒濕內盛者應溫中燥濕,忌食寒涼性的食物。本品性寒傷陽,且甘酸助濕,故黃疸性肝炎屬寒濕內盛者不宜食用。
不宜與動物肝髒、番茄、黃瓜等食物一起食用。動物肝髒可使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氧化,番茄中的抗壞血酸酵酶、黃瓜中的維生素C分解酶均有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C的作用。獼猴桃為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故不宜與動物肝髒、番茄、黃瓜等食物一起食用。
10.靈芝:延年益壽
作為中國傳統的滋補強壯、扶正固本、抗衰防老的珍貴補品,靈芝曆來受到人們的青睞,它藥性平和,滋補作用緩和,適合老年人和病後康複者食用。
靈芝又名菌靈芝、木靈芝,為擔子菌類多孔菌科植物,是寄生於櫟及其他闊葉樹根部的蕈類。傘狀,堅硬,木質,菌蓋腎形或半圓形,紫褐色有漆狀光澤。各地均有分布,近來有人工培養。培養品形態有變異,但其療效相同。古人稱五色靈芝,有青芝、赤芝、紫芝等,功用相似。
靈芝味甘,性平,無毒。紫靈芝含麥角甾醇、有機酸、氨基葡萄糖、多糖類、樹脂及甘露醇。一般靈芝含麥角甾醇、樹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類,還含生物堿、內脂、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質和多種酶類。
靈芝是傳統的滋補強壯、扶正固本、抗衰防老、延年益壽的珍貴藥物,古代流傳靈芝是“治百病”的“仙藥”。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靈芝對機體有多種正向調節作用,能防止衰老和提高身體的抗病力。實驗研究還表明,靈芝有抗癌、改善心肌代謝、降血脂、鎮痛、抗驚厥、抑製多種細菌、升高白細胞和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力的作用,並有明顯的保肝作用,既是強身保健的佳品,又是抗癌、抗衰老、抗疲勞的要藥。
靈芝用量一般是每天1.5—3.0g,研碎衝服,或浸酒服。目前服用靈芝製劑也很普通,靈芝製劑種類繁多,如靈芝孢子粉、靈芝片、靈芝注射液、靈芝強體片等。無論治療何種疾病,可根據經濟情況和具體病症來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靈芝藥性平和,補益作用和緩,長時間服用才起作用,另外,靈芝滋補作用很強,一般高血壓患者不宜多服。
四、藥膳養生,大有可為
中華藥膳養生既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又是近年來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藥膳養生在長期的實踐與理論探索中,日臻完善,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保健養生手段。
中華養生認為“食藥同源、食醫同理、食養同功、食文同宗”古籍中有“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貢者,不足以存生也”,“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癡者,可謂上之矣”的論述。藥膳養生可謂源遠流長。
藥膳養生是中華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值得發揚光大,它將繼續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著巨大的作用,並且造福於全人類。
藥膳,顧名思義是以藥為膳食,以膳食為藥物,二者相配,可使藥借食性、食借藥力,發揮互動效應、起到保健養生,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而且烹製得法,實是色、香、味、形俱美之佳肴,誠屬藥中瑰寶,食中奇葩。
1.中華藥膳源遠流長
我國藥膳曆史悠久,早在原始時代,人們在尋找野生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動、植物不僅可以充饑,而且還可治病。《山海經·修務訓》裏記載: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旦遇七十毒。”這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勞動人民如何尋找食物的壯麗史實。經過悠久的年代,千百萬人的大量嚐試,終於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為維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另一些則被當作藥物,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於火的運用,人們又專門加工製成了湯液或甜酒一類的飲料來防治疾病。此時,藥食同源,可說是藥膳的萌芽。西周時期,已經有專門的營養醫生,稱為“食醫”。《周禮·天官論》書中就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