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聯袂約稿(2 / 2)

這個沒有進步之說不出的“苦”,一是激情問題,作為過來人,經驗與靈魂皆獲得加持之人,已經沒多少激情了。所以那種寫重生者像個小孩子見到美女像二師兄一樣,其實是不真實的。

二是詩歌的使命與責任問題,真正的好詩歌,要溯及靈魂,要有深刻的批判性。這個問題,不是安嶺做不到,或不願意做,而是他暫時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做這種深刻的東西。

然後就是《天西文學》雜誌社的約稿問題。

安嶺現在手上,適合在《天西文學》發表的萬字長小說,隻有一篇,但因為雜誌社給了他9萬字的版麵,所以這萬字小說就有點鎮不住場子。必須要有一篇長的,譬如四五萬字的中篇,然後配兩三個短篇,才像個樣子。

所以他直接說,適合在雜誌發的東西,目前還不太夠,還得請雜誌社稍等兩月,年後開校吧,年後開校時他親自把稿子送到雜誌社去。

安嶺這樣說,雜誌社的人自然也沒意見。畢竟,《天西日報》雖說影響大,發行量數百萬份,但他們的一個版,其實才不到萬字。以安嶺這種高產作家來說,手上平時肯定備有適合報紙用的小型稿件,但像適合雜誌社用的大型稿件,卻未必有存稿。

事兒很快辦完,幾位報社雜誌社的老師離去,安嶺熱情地把他們送到校門口,雙方算是熟了。

這個時候,安嶺也沒準備留他們吃飯。安嶺有錢,但卻買不到吃的。

最重要的是,安嶺此時對於《天西日報》與《天西文學》並不太感冒,這不是因為《天西日報》隻給他發了一篇稿子,而是因為天西這個地方,對於來自帝都的信息,接收起來總是要慢半拍。而夢境中的安嶺,曾看過一個老編輯老作家的傳記,那傳記裏就說到天西的文學報刊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變化。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但是要到1980年下半年,省內這一報一刊的文學理念因為“換人”之後,才會有新氣象。

至於這兩家對安嶺作品並不感冒的單位為何聯袂而來,安嶺作為過來人,用腳趾頭想也能想出原因。自己在《華夏文學》都發了作品小輯,還有另兩個頂級雜誌的主編、副主編給自己寫評論,他們難道沒有壓力,或者,從某條線上給的壓力早就下來了。

安嶺的猜測沒錯。

省宣傳部副部長馬濤在看到《華夏文學》樣刊後,當即拿著雜誌去找部長大人,指著安嶺的名字說,這是天西師大中文係新生,能夠在華夏最高文學殿堂以專欄推出作品,這是俺天西的驕傲啊,省內的報刊難道不應該動一動?

部長是去出席了第四次文代會的,會上關於小會議室領導同誌會見部分文藝家代表一事,包括領導同誌的發言,最後都是發了會議簡報的。

所以在馬濤找到部長時,部長翻了翻雜誌,就作出了指示:“這事兒,我知道了,你按上麵的精神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