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大家的情緒完全平息,安嶺也代表衝白河鄉宣布,餘下的參加過培訓的學員,可以接下來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建築施工培訓”,培訓學校管生活,但沒有補助。培訓結束後,將集體加入衝白河鄉建築隊,去沿海承接建築工程。
“謝謝安書記……”現場又是一陣大叫。參加建築隊,也能去外麵的世界闖一闖,總比窩在衝白河好啊。
是的,衝白河建築施工隊,以後的衝白河建築公司,甚至是衝白河地產公司地產集團,就是安嶺想為衝白河尋找的一條出路。
農村,特別是不靠公路,不靠城市,居於深山之中的農村,想要富裕或現代化,除了走出去,別無他法。
哪怕後世那些旅遊景區,看起來非常不錯。但那已經是“後發”了,而且,在那些景區裏,政府與資本占據著最好的資源,農民,在景區裏最多開家客棧或開家小飯館,除此之外,則很難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好處。
如果說,這些好處最後進入了政府財政或國庫,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了,安嶺沒任何意見。隻是,那些好處或財富,最終卻落入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的腰包。
譬如安嶺前世看到過一個地方領導的內部講話。該地旅遊業得天獨厚,甚至是全球性的資源,但在旅遊開發投資最省、見效最快、收益最大的索道項目上,卻全部是私人投資,連政府都沒享受到一分錢好處。顯然,在最初決策時,且不說地方拍板領導到底貪墨了多少,至少其鼠目寸光的評價是少不了的。
所以,安嶺的基本思路便是,建築隊外出找錢,衝白河大搞各類股份製建設。把這塊相當於世外桃源之地,打造成衝白河人的“洞天福地”,亦同時為全國各地的山區如何發展,立下一相模板。
這些被“東方家族”選上的家夥,隻有一天時間與家人告別,然後就坐著大客車去了龍南,在龍南乘上火車,一頭紮進了火熱的南方。
安嶺和公社全部幹部職工,以及數千群眾,都在鄉政府大院前的廣場上為這些第一次出遠門的子弟送行。
這也是安嶺以自己之手,改變農民命運的第一次舉措。
安嶺夢境裏,有個很好的哥們,是青山中學後勤處主任。那哥們有句名言:“學校後勤的出路在於消滅後勤。”
此時,安嶺也有這種感慨:“華國農民的出路,就在於消滅農民!”
消滅農民,當然不是從肉體上消滅他們,而是從職業特征、生活環境上消滅他們,讓他們的勞動具有現代化、工業化的特征,哪怕就是種菜種糧,也應如此。
事實上衝白河這批人也非常爭氣,特別是當他們慢慢知道,這是安書記動用自己的私人關係為衝白河人謀的福利時,更是端正了心態,開始一心一意把“東方”當成他們自己的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後來都成了東方家族係列的中堅,千萬、億萬富翁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