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地廣物博,各地氣候、土壤、雨量、陽光、經緯度不一,物產各異,各民族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形成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發展、累積,形成今天的飲食文明。
在中國,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就是飲食大軍,他們為了生存和活命都要尋找可食之源,製作自己喜愛的和抗饑的食物來填飽肚子。所以,我國美食源於民間,隱藏於民間,等待食客去發現和尋找。
我出生在古梅山深處,梅山飲食的奇異獨特又古老原始,既有茹毛飲血也有精工細作,我在外旅食十餘年裏,發現湖廣、雲貴川等地都有梅山飲食的影子。梅山深處是個落後的深山溝,飲食沒有被現代烹飪技法和現代化所取代,還是傳統製作。
我是古梅山嫡係後裔,祖先由唐代遷徙至此,與梅山土著融合,並繼承和發揚梅山血脈。父係為山主,擁有森林、土地、礦山;母係為茶農,以采茶、販茶為業,到祖父和外祖父時代已經衰弱。祖父開荒墾地種植梅山五穀,到我出生時已有充足的糧食;外祖父春夏兩季販茶資江,遊食資江沿岸和洞庭湖畔以及武漢,把好吃、愛吃、尋吃、做吃的習性傳染給我。在父母的撫養下,我過著比較優越的生活,能嚐到祖父和外祖父喜愛的食物,特別是稀罕的肉類、魚類、酒類和營養品,他們都讓我嚐、吃,並告訴我味道和吃法,也訓練我的品味本領,這些童年的記憶非常深刻,讓我成年之後有了用武之地,特別是這些年受益匪淺。
19歲,我離開梅山走進城市,糾纏我的難題是吃、喝,從小受梅山飲食的滋養,很難適應城市的麵食和怪異的飯菜。城市的早晨是粉、麵當家,中晚餐是五花八門的異地食物混雜,我如陷入荒島,開始挨餓抵抗,接著是適應、順從。身居城市,為了生存和飽肚子,不得不接受麵食和其他食物的饋贈和澆灌,改變我古老的飲食習慣。
大學時期,我寫了不少習作,多是些鄉土散文,其中貫穿了很多梅山飲食文化,既是懷念也是重生。我開始關注城市的飲食,把新鮮食物記錄下來。這十多年以來,我一直關注城市飲食的原材料和烹飪方法。我在城市吃到的食物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鄉間食物,廚師在注重味形色器的美觀時,已大量使用半成品食材,食物中增加了激素和速生成分,汙染嚴重,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注重挖掘民間食材,尋找優良和健康的烹飪技巧。為了讓我所發現的民間美食進入城市,貢獻給城市“忍饑挨餓”的人類,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發現的過程變成文字,便於保存和傳播。
從 2003年起,我利用出差、旅遊、探親的機會,嚐食各地美食,在當地文友和編輯的陪伴下品味名菜、名優小吃,了解原汁原味的民間美食,我再用文字向讀者推薦。我吃到的這些美食,都是與我的一次偶遇,我是帶有嚐食和體驗接觸這些食物的,無法全麵考察它的細枝末葉和曆史來源,隻能探索一二。在長沙,我可以吃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我卻講究現場感,喜歡深入原產地,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民風、人文地理及土壤、氣候、陽光、水分等形因;再了解美食產生的曆史淵源和發展過程,以及對這道美食起到推動作用的人和事及形成鼎盛之勢的過程進行一個全麵了解;經過我的嚐食,了解這道美食的文化味和生活習氣,感悟它的精髓所在,加入我獨特的品味方式和味覺識別能力,對每道美食進行細微的區別和鑒賞,形成自己的文字;再對食材和配料及烹飪方法、技巧及主要食材的藥性、營養成分進行鑒定、區別,始成一文。
我寫美食散文,始終抱著一個信仰——各地百姓的飲食貢獻,是普天下人的口福。把我吃到的極品美味介紹給讀者朋友,讓他們通過我的文字去了解、品味那些美食,再去當地體驗、挖掘、推廣。我注重挖掘每道美食的文化底蘊,進行改良推薦給廚師、餐館,再推薦給食客,給人類留住口福和味道。
一直以來,我在做兼職的美食推廣工作,不僅推薦美食的外形,還要推廣產地的文化和人文。我一直在尋覓一條絕佳的推廣之路,讓我所發現的美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