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除了愛吃紅燒肉之外,還愛吃肥肉很多的扣肉。扣肉在湖南人的每個家庭裏都有,被湖南人作為一種家常菜寫在家庭菜譜裏。
湖南的扣肉做法繁多,每個小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做法,有的家庭還有家庭做法。但是,湖南扣肉大抵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在蒸肉的碗底墊上蘿卜絲,上麵覆蓋好扣肉,叫蘿卜絲扣肉;另一種是在碗底墊上梅菜,上麵覆蓋扣肉,叫梅菜扣肉。這兩種扣肉大概是以農村和城市的地理位置來劃分的,城市沒有人切蘿卜絲和曬蘿卜絲,卻流行農村運來的幹梅菜或醃(鹽)菜,有蘿卜菜、雪裏蕻、榨菜等,他們就用梅菜來蒸扣肉;農村多的是梅菜,大家認為梅菜不好吃,還帶點酸味,都不願意吃梅菜,而喜歡把曬幹的蘿卜絲拌上炒熟的米粉,與米粉肉或者扣肉蒸著吃,認為那樣很好吃。這種扣肉,在梅山的新化,叫作酸咋肉。
我生長在農村,從小就愛上了蘿卜絲扣肉,特別是母親做的蘿卜絲扣肉,我一個人能夠吃上斤把。母親是個精於廚技的家庭主婦,就是一道普通的菜肴,通過她的手做出來也比別人做的要好吃得多。母親還會做很多的特色菜,蘿卜絲扣肉就是她的一道名菜。
臘月裏,全家人都回來後,母親就張羅著殺年豬。等把年豬殺了,母親就要在家裏忙幾天,先是醃臘肉,然後是熬豬油,當熬完豬油,母親就會把米粉肉和扣肉順便做好。
做扣肉的肉叫軟肋肉,城市一般叫五花肉,有三層精肉的五花肉最好,特別是花豬肉,三層精肉比較厚,四層肥肉比較薄,精肥區分很明顯,紅白相間,看上去層次分明,很有層次感。把軟肋肉切成五寸見方的塊,放入舀幹了油的油鍋,一一排開;稍加小火,肥肉的油就冒了出來;等肉的邊角開始收縮、上翹,就可以把肉翻過來,再等它熬得邊角收縮、上翹;撒上鹽,一陣翻炒,看著鹽大概拌上了,拌好炒熟的米粉。米粉為秈米炒熟磨成細粉,粉細膩,散發著香味。把扣肉放入底層儲滿蘿卜絲的大壇子;蓋好蓋子,壇緣淋上水或油密封。
到第二年三四月插早稻的時節,天氣開始轉熱,臘肉吃完,就把蘿卜絲扣肉拿出來,切成片,下麵鋪滿蘿卜絲,扣肉放在上麵,稍微加熱就可以吃了。扣肉已經有點酸味,酸得不太重,帶著甜味的草莓酸,吃起來已經沒有那麼油膩了,非常爽口,肉皮已經不再是韌性,而是脆性和糯性,可以咬出清脆的響聲。
我就是吃這種扣肉長大,給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妙的記憶。等我離開農村,去城市求學,母親就停止了生產這種扣肉。春節回到老家,看著母親疲倦的樣子,就把心底好吃的念頭淹沒在愛母親的視野裏。
回到城市,每當回憶母親做的扣肉,就開始癢癢地想試試自己的廚技。結婚後,妻子是一個好吃的女人,要我做家鄉的蘿卜絲扣肉給她吃。因為蘿卜絲扣肉需要的時間長,我就在市場上買回現成的原扣肉蒸給她吃,吃後她還是不滿意,要我自己做原扣肉。
我沒有做過梅菜扣肉,也不知道那些工序,就隻好問在城市裏待了多年的舅媽,並且登門學習。回來後我就開始做梅菜扣肉給妻子吃:先買好五花肉,切成大方塊,抹上料酒和醬油,用油煎到肉塊開始收縮,油汁冒出,撿出原扣肉,用原油加辣椒粉、鹽、豆豉做成辣椒油備用。吃時切成片,拌上辣椒油,在碗底鋪上梅菜,放上原扣肉,加點醬油、香油,蒸熟就可食用了。做了這麼多年,慢慢做出了經驗,在蒸的時候用高壓鍋,冒氣 20分鍾停火,等氣壓過後,肉質酥軟,油膩全無。
吃時油汁還在,卻不油膩,透著一股煎熬的油脆香;精肉經過醬油的透熟力,已經熟透、緊縮,吃起來有精肉絲條條,帶著硬度;精肉裏藏著鮮味、甜味;還有其他做法無法表達的肉香味;再吃抹在表麵的辣椒油,有著一股辣味,又驅散了鮮肉的腥味。
妻子吃著我做的梅菜扣肉,再也不詢問我童年的蘿卜絲扣肉有多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