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菜簡稱吉菜,擅製野味,講究火候,醇厚香濃,樸素實惠,兼取京魯和西式烹調精華,結合當地人民的飲食習慣,充分利用吉林豐富的物產,形成自己的特色,有長白山珍宴、鬆江水味宴、江城蠶寶宴、參芪藥膳席、梅花鹿全席等,製作精細,品種繁多,菜品油重、色濃,筵席中注重大件菜的配置,素以盤大量多,講求豐滿實惠,味型鹹香味鮮,軟嫩酥爛,清淡爽口,形成濃淡葷素分明。擅長使用燒、燉、扒、焯、塌、溜、拔絲、醬等烹調方法。著名的菜點有菊花酒鍋、漬菜火鍋、鹿茸羹、雞茸蛤什蟆油、朝鮮風味狗肉、狗肉火鍋、生拌牛肉、白扒鬆茸磨、紅燜麅肉、帶餡麻花、朝鮮冷麵、參茸餛飩、參茸豆沙等。特色美食有清蒸白魚、慶嶺活魚、筱筱火勺、新興園蒸餃、三套碗、掌上明珠、鹿茸三珍湯、人參雞、荷花田雞油,大興安嶺的各種山珍野味有長白山珍宴、翡翠人參茅台雞、人參汽鍋雞、燒鹿尾、漬菜白肉火鍋、醬骨頭、汆白肉、雪衣豆沙、打糕、朝鮮冷麵、回寶珍餃子、熏肉大餅、熬魚、雪衣豆沙。
東北自古是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民族文化和飲食習慣各不相同,滿族喜食燉菜和麵點,朝鮮族酷愛冷麵和狗肉,蒙古族愛吃烤肉,烹調技法上受魯菜影響較大,使山東菜、宮廷菜與民間菜肴相互交融,形成精烹山珍野味,重刀工、勺工,以炸、溜、爆、燉、拌、醬見長的技法。主食多為窩窩頭、蝦餡兒餃子、蜂糕、冷麵、藥飯、豆粥、黑白大麵包,蔬菜以白菜、黃瓜、番茄、土豆、粉條、菌耳為主,肉品愛吃白肉、魚蝦蟹蚌和野味,嗜肥濃,喜腥鮮,口味重油偏鹹,做菜喜用豆油、蔥蒜,常是緊燒、慢熬,用火很足,酥爛入味,鹽漬、生拌食物隻調不烹,酸脆甘香。滿族八大碗是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禦府椿魚、阿瑪尊肉。小吃有薩其馬、包、馬家燒賣、熏肉大餅、老邊餃子、參茸餛飩、稷子米餅、冷麵、打糕、豆餡餃子、海城老山記餡餅、馨香灌腸肉、刨花魚片、鬆塔麻花、燜子、蘋果梨泡菜、辣醬南沙參,筵席有長白山珍宴、天池鞭掌席、撫鬆山蔬宴、鬆花湖魚宴等。
東北最聞名的是山珍宴,根據當地飲食習慣,以上百種山珍野味為原料,烹調上保留當地少數民族的烹調方法,融合中原烹調精髓,做成席中珍品。山珍宴原料來自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野生動物類包括熊、犴達罕、鹿、麅子、黃羊、野豬、林蛙、山兔、山雞、飛龍、野鴨、沙半雞、鐵雀、鵪鶉,野生菌類包括黑木耳、猴頭蘑、鬆茸蘑、元蘑、榆黃蘑、雞油蘑、雞腿蘑、榛蘑、鬆孔蘑,野菜包括蕨菜、薇菜、黃瓜香、刺嫩芽、刺五加、野百合、猴腿菜、黃花菜、柳蒿芽等,烹調方法受當地飲食習慣的影響和原料的製約,采用有利於菜肴質地酥爛,脆嫩爽口,常用燒、炒、扒、燜、烤、炸、燉、靠、鹵、醬、熗、拌、白煮等。山珍宴在不同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不同季節和原料的供應情況精心設計,以某種原料為核心,選取其他原料配伍烹製而成;或選取幾種原料為主,再配以其他原料。
東北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親曆之後才知道,哈爾濱有哈爾濱啤酒、秋林紅腸、焦裕昌燒雞、風幹香腸、大列巴、熏鮭魚、三花魚、馬迭爾冰棍兒、野生猴頭等;五大連池有鯽魚、鯉魚、藥泉白酒、連池魚、礦泉蛋、藥泉豆腐等;漠河有白肉血腸、風幹香腸、油炸糕、冷水魚、鱈魚燉豆腐、烤狗魚、紅燒鰉魚等;長春有長白山珍宴、梅花鹿宴、翡翠人參茅台雞、紅花熊掌、熏肉大餅、醬骨架、幹豆腐串等;延邊有打糕、冷麵、鬆餅、烤牛肉、狗肉等;沈陽有老邊餃子、烤牛肉、餡餅、馬燒賣、白血肉腸等;大連有紅烤全蝦、清蒸珍殼燈籠鮑魚、珍珠海膽、群鴨抱海參、海螺大蝦等;鐵嶺有河鮮魚、熏肉大餅、牛肉火燒等;南果梨、藍莓、樹莓、姑娘果、鬆子、榛子、山櫻桃、蘋果等各種特產水果極其豐富,到處都有美味。
接觸的東北人越多,就會了解越地道的東北菜,最有特色的四大燉是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酸菜燉白肉、燉鴨,常掛在嘴邊的有亂燉、腔骨、地三鮮、山野菜,主食多喜愛韭菜合子、黏米飯、二米飯、冷麵、白麵豆包、黏豆包、苞米麵大餅子、油餅、糖餅、麵片、疙瘩湯、大餷子粥、糊糊粥等,最經典的大眾有家傳砂鍋雞、鍋包肉、地三鮮、鬆仁燒鹿筋、鬆仁玉米、醬大棒骨、排骨燉豆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