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核戰爭幽靈出沒!鬥美帝炮擊金門(3)(2 / 3)

50年代初,白宮有一份報告,題為《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政策》。該報告認為,中國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必須設法削弱、孤立中國,並且提出了“削弱中國勢力”的戰略。50年代朝鮮戰爭以後的二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美國顛倒黑白地把中國看做侵略者,稱中國為“亞洲的赤色帝國主義”,把中國作為最大敵人之一,用長期包圍戰略體係與之對立。正是這一戰略和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極大威脅。從1950年的朝鮮戰爭起,一直到60年代末的越南戰爭後期,由於美國當局的錯誤政策,美中兩國一直處於劍拔弩張的對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美國積極向台灣提供軍援以阻止共產黨占領台灣海峽的金門等島嶼,這當然不足為奇了。

中國近海的金門和馬祖群島,都在中國大陸的大炮射程之內,兩個群島加在一起,總麵積不足100平方英裏。在許多人看來,為這些沒有多大價值的小地方與中國公開對抗,甚至冒核戰爭的危險,顯然是荒謬和愚蠢的。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之所以公然宣布美國對“保衛”這些島嶼有很大興趣,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引起連鎖反應。因為他們都認為,“如果襲擊或是投降使金門失守”,可能的結果將包括通過“顛覆和(或)軍事行動”使台灣失守,幾年後整個西太平洋的“多米諾骨牌”都將倒下,最後,“具有巨大工業潛力的日本很可能會落入中蘇軌道”。一句話,在他們的想象中,“多米諾效應”在遠東引起的後果,遠比中國大陸被接管的後果更深遠和更具有災難性。

在這種連鎖判斷中,最弱的一個環節,就是第一個環節,它把金門失守和台灣失守、遠東共產主義聯係在一起。因此,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實際上成了蔣介石及其發言人、支持者所宣稱的觀點和主張的俘虜。他們兩人都認為,一項躲避保衛金門和馬祖的決定,可能對台灣的中國人的精神造成致命的打擊。從金門和馬祖撤退以及“為此我們不得不施加的壓力,將嚴重損害福摩薩(即台灣)非共產力量的士氣和效忠,以後我們就指望不上他們了”。

正是這一信念,驅使艾森豪威爾下決心幫助蔣介石守住金門和馬祖。同時,他也清醒地估計到,如果共產黨對兩島嶼發動全麵攻擊,不求助於使用核武器,就不可能進行成功的抵抗;他知道,這將是他的指揮官們所要堅持的建議。他本人同意杜勒斯的觀點,一旦參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挽救島嶼。

相信原子彈可以使用,是台灣海峽核危機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有限核戰爭”的戰略設想,雖然在50年代末才被係統化(1958年基辛格的《核戰略和外交政策》、1960年赫爾曼·康恩的《論熱核戰略》和《關於戰爭升級》是主張“有限核戰爭”的代表作),但在50年代初,美國決策者就已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有限核戰爭”的戰略設想行事了。

所謂“有限核戰爭”,就是不使本國遭受核戰爭的巨大破壞,把自己擁有的戰略核武器當做威懾力量加以炫耀,而在局部地區對核武器加以戰術上的控製使用的一種戰爭方法。如對準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這種有限區域,分階段地發射一兩枚核炸彈或核導彈等有限核武器,通過這種核攻擊,使對方看到核武器的威力,迫使對方投降。如果對方不投降,就加以威脅:你不投降,就將繼續用核武器打擊你們,並毀滅你們的國家!

1953年10月30日,美國政府在其印發的一份代號為NSC162/2的文件中,就要求建立一種以核打擊能力為基礎的強大的軍事態勢,使美國及其盟國的部隊能迅速對衝突作出有力的反應,並在核衝突中保證勝利。美國宣稱,印度支那和台灣“在戰略上是如此重要,如果對它們進犯,可能會迫使美國使用軍事力量進行反擊……在與蘇聯或中國的敵對衝突中,美國將認為核武器如同其他武器一樣是可用的。”

1954年1月,美國戰略空軍司令G·勒梅將軍說:“在朝鮮沒有合適的戰略空投的目標。然而,我可以在中國的東北和蘇聯的東南部合適的地方投幾顆原子彈。對於朝鮮和印度支那這樣的‘撲克牌’,我們……在有些情況下,應該嚐試提高賭注。”

白宮的一份文件《美國對共產黨中國的政策》認為,“在與中國全麵衝突時,美國的力量(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將給中國共產黨的空軍和地麵裝備以致命打擊”;並且指出,這樣做,“或許會消耗掉美國原子彈儲備的一個相當的比例”。

1954年8月3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布,美國將向台灣提供軍援,“以阻止共產黨占領台灣”,並將與台灣進行簽訂軍事條約的談判。此後的第二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艇與國民黨軍艦在海上相遇時發生激烈戰鬥,國民黨“副總統”也狐假虎威地宣稱,他將不在乎反攻大陸的戰爭“最終成為全麵毀滅的原子戰爭”。

台灣海峽的核危機,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發生和延續的。

中央決定炮擊金門

1957年11月25日,午飯過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來到他的辦公室。坐在辦公桌前,他開始在一些信件上簽名。突然,一陣頭暈。他掙脫這種感覺,伸出手去拿另外一封信。當拿起來時,覺得信裏的字好像跑出來似的。於是,他沮喪、迷惑,無力地放下筆,癱倒在椅子上……

此後,艾森豪威爾拖著他那沉重、疲憊的病體,繼續執行“國際憲兵”頭子的任務。令他頭痛的是這段時間,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全世界反美呼聲日益高漲,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中東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形勢,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爆發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為撲滅中東的反美火焰,艾森豪威爾於1958年7月15日,下令派遣海軍陸戰隊入侵黎巴嫩等中東國家,並宣布其遠東地區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隨著英、法的介入,蘇聯也有所動作。於是,中東局勢驟然緊張,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

7月16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和抗議美國的侵略行為,要求美國立即從黎巴嫩撤軍。隨後,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中、小城市舉行了反對美國侵略中東地區的示威。世界進步輿論也都紛紛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但是,台灣國民黨集團則表示“完全支持”美軍侵略黎巴嫩的行動,並叫嚷要“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為了借機擴大事態,7月17日國民黨當局宣布所屬部隊處“特別戒備狀態”。金門、馬祖與台灣的國民黨軍也先後進行軍事演習,同時加強空軍對大陸偵察活動和襲擊準備。一時間,台灣海峽硝煙彌漫,形勢險惡。

為了粉碎台灣當局的挑釁,打擊美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聲援中東人民的正義鬥爭,7月18日晚,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大規模炮擊金門島。

毛澤東說:“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支援,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打金門,就是支援黎巴嫩人民的反侵略鬥爭。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借口,而對帝國主義則有牽製作用。要用地麵炮兵實施主要打擊,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於炮擊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

廈門和小金門的距離隻有2000多米,解放軍前沿陣地大,小嶝島和大金門距離最近,不到1000米。自1949年停止收複金門戰鬥以後,廈門前線和蔣占島嶼大、小金門一直處於對峙狀態。蔣介石以一個兵團的重兵防守金門,在廈門海堤未修建以前,解放軍一直以一個軍的兵力防守廈門。朝鮮戰爭停戰以前,即從1950年至1953年,金門蔣軍不斷以海軍襲擾我福建前線沿海地區,並封鎖了廈門港、福州馬尾港;其空軍部隊則經常空襲廈門、福州,特別是對廈門的空襲更為頻繁。金門敵軍自恃炮兵占優勢,更是經常炮擊廈門。為了保護沿海島嶼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漁業生產,改變雙方軍事局勢,我軍早已製定了炮擊金門的方案,中東地區國際局勢的突變,對實施這一方案起了重大的促成作用。毛澤東的提議,很快在會議上通過。

“主席,有沒有想好由誰來擔任此次戰鬥的指揮?”周恩來在決議形成後問。

“我的意見,還是由葉飛來指揮,我們有必要把機會留給他。”毛澤東說。

葉飛受命指揮戰鬥

盛夏的福州,天氣十分炎熱。一場大台風過後,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福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葉飛,在台風過後,正緊張動員組織部隊、機關的人員幫助當地農民搶收糧食作物。

突然,一輛吉普車風風火火地直衝到正在為群眾搶收糧食的葉飛身邊。

“報告首長,請您馬上回軍區司令部。”車子還未停穩,通訊員便從車子上跳了下來。

葉飛問:“發生了什麼事?”

“北京打來了一個電話。”

“把電話內容記下來,我回去看不就行了。”葉飛說。

“對不起,首長,是一個保密電話。”

“保密電話!”葉飛心中一震,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走,我們馬上回去!”葉飛顧不上整理自己的衣服便跳上了吉普車。

吉普車並未開到葉飛的辦公室門前,而是直接開到福州軍區作戰室門前停下。

葉飛立即明白,有作戰任務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