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急於求成反冒進!仗義執言受冤屈(8)(2 / 3)

為達到這樣的高指標,大力推廣深翻土地、合理密植、工具改革、養豬積肥等措施。然而,在求成過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觀主義大膨脹,對一些正確措施和具體經驗不顧客觀實際,任意拔高,照抄照搬,結果適得其反,鬧出很多笑話,摔大跤子。最突出的表現是浮誇風的泛濫。

以高速度為靈魂的總路線

1958年5月,黨中央召開八大二次會議。這次會議正確地提出:“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認為,現在已經是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新的革命任務的時候了,已經是提出技術革命以及同技術革命相輔而行的文化革命的時候了。”另一方麵,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觀點。錯誤地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於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錯誤地提出了“我國現在有兩個剝削階級和兩個勞動階級”的論斷;錯誤地認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鬥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鬥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錯誤地對1956年反冒進作了不公正的結論。在正確與錯誤交織的複雜情況下。會議正式通過了黨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及其基本點;並規定“在繼續進行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積極地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爭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的工業產品產量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爭取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為盡快地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在會議期間,毛澤東批評了一些不同意指標過高的意見,說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還有一部分“觀潮派”“秋後算賬派”。他要求各個山頭、村落,各個機關、部隊、工廠、合作社,都要插紅旗、拔白旗。

由此可見,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必然具有兩重性。正如《關於建國以後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其正確的一麵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這條總路線的確定,標誌著我黨在經濟建設工作上指導方針的失誤。

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

“大躍進”運動是總路線的產物。“大躍進”運動是以大煉鋼鐵為中心內容,隨著鋼鐵生產指標不斷加碼而發展起來的。

1958年2月3日,國家經委《關於1958年度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1958年鋼產量為624.8萬噸,比上年增長19.2%。這一指標說明發展速度不低,但仍然沒有離開八大通過的“二五”計劃的軌道。同年3月31日,成都會議通過了國家經委提出的反映“大躍進新形勢”的《1958年計劃的預算的第二本賬的意見》,鋼產量由624.8萬噸提高到700萬噸。此意見在同年5月6日,中央政治局批準時再把鋼產量提高到711萬噸。八大二次會議結束後,整個經濟工作轉入了“以鋼為綱”的軌道。5月底,中央政治局第48次擴大會議時,華東區提出爭取明年華東區鋼的生產能力達到800萬噸。這被認為“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建議指標。”隨後,各大協作區紛紛召開鋼鐵規劃會議,各自提出明年鋼產指標:華東800萬噸。華北600萬噸,西南310萬噸,東北1100萬噸,西北150萬噸,並預計到1962年將達到八九千萬噸。在這種氣氛之下,6月19日,毛澤東邀集中央一些同誌和冶金工業部長談話,毛澤東提出,去年是530,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為什麼不能翻一番?冶金工業部長回答,好吧!布置一下看。由此確定1958年鋼產指標為1070萬噸。同年8月下旬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時,這個意見被正式通過。

然而,從八個月來鋼生產情況看,由於生產能力不足,運輸、動力、原料不足等種種因素,1-8月份生產鋼隻有450萬噸左右,時間已過三分之二,而任務尚有三分之二,要在三分之一的時間內完成翻一番任務,時間太緊迫了,毛澤東對此很不樂觀,他曾念了一句古詩“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表達了他的心境。

為了實現“翻一番”,9月1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公報發表的同時,《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社論;9月5日,再發表《全力保證鋼鐵生產》社論,要求與鋼鐵生產無直接關係的部門“停車讓路”。從此,一場億萬群眾參加的奪鋼保鋼的運動在神州大地轟轟烈烈地發動起來了。

“土洋結合”“大中小結合”是大煉鋼鐵的途徑。鋼鐵廠開足馬力,小高爐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7月份土小高爐約3萬座,8月增至17萬座,9月份達35萬座,10月底高達幾百萬座。各行各業都為“元帥”升帳讓路。從找礦、運輸、煉鋼、煉鐵、煉焦……都靠大批群眾投入。從中小學生到七八十歲老人,7月間投入人力約幾十萬人,8月間增加到幾百萬人,到10月、11月高達6000多萬人(還有一說是900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