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4)(2 / 3)

“大躍進”提出“以鋼為綱”。趕超英國,是以鋼的指標為標誌的。鋼的指標雖然降下來了,陳雲覺得還是難於完成,另外的三大指標仍然很高。為慎重起見,陳雲建議四大指標以不公布為好,並把這個意見向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說了,但胡喬木並沒有把這個情況告訴毛澤東。

據胡喬木後來說,他這是保護陳雲,否則到後來上海會議時,陳雲也不能恢複名譽。武昌會議時,王稼祥向劉少奇說,不要公布會議決定,王不敢去向主席彙報,劉少奇轉告毛澤東,結果毛大發脾氣。

1959年1月,新年剛過,毛澤東請陳雲和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等幾位主管財經工作的副總理吃飯,彭德懷出席作陪。

席間自然要談經濟問題和工業問題。陳雲表示武昌會議確定的1959年鋼煤糧棉的生產計劃難以完成,並提出:“1959年鋼指標問題,我傾向降到1600萬噸。”

毛澤東停頓了一下,說:“那就拉倒。甚至於這個總路線究竟正確不正確,我還得觀察。我隨時準備修改總路線。”

把計劃指標的問題與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緊緊聯係到一起,具體的經濟指標變成了嚴重的政治問題,陳雲不便再說什麼。當年7月5日,彭德懷對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談起這件事的時候,不禁感歎說,有些問題不能很好展開討論,有的是不便說話,有的是不能說話,有的是不多說話。

1月底至2月初,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工作會議,基本的調子還是指標漲而不降,隻有少數人,如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等在會上講了困難,還提到:看來搞經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這時的空氣,就是把不同意見和指標問題與修改總路線的政治問題聯到一起。毛澤東在會上說:“完不成指標也不要如喪考妣。”當然,也就不能再議指標如何。

那時,一些人對降低指標有抵觸,還認為陳雲在“大躍進”問題上是右傾。陳雲在會上也不便再講指標需要降低的意見。

2月1日,陳雲在會上講話,介紹了年初調整鋼鐵計劃的情況。他說:1月初,總理、小平叫摸一下計劃,富春8號回來,10號開始討論。在鋼的問題上,一種認為可能,一種認為困難,我在計委、財經小組發言,都對困難看得多了些,後跟主席反映過,說1800萬噸好鋼是不是能夠完成?恐怕有點問題。

陳雲講了這些話後,就作了自我批評,檢討一番。

在這種氣氛下,北京會議基本上維持了武昌會議的指標,未能作出進一步的調整。後來,毛澤東說,他在此時實際上是希望陳雲出來對指標問題講幾句話。1964年9月毛澤東說過:“有時真理是在少數人手裏。1959年1月,我建議開會,這是陳雲跟我談了一次話的影響。我希望陳雲出來講幾句話,誰料他講的是自我批評。”這雖然表示毛澤東後來對此也不無遺憾,但當時的那種氣氛如此嚴肅,人們主觀上又是想把經濟搞得快一點,所以也就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向下走。

在這種氣氛下,各部基本上都是站在高指標上要東西,互相將軍,誰也不願把完不成原訂指標的責任算到自己賬上,誰也不願當“促退派”。冶金部門保證自己能完成鋼指標,條件是有煤炭和設備作保證;煤炭部門則說,煤炭產量保證上去,但得保證足夠的電力、機械設備;機械部門也說,設備的采煤機械好說,可以生產得出來,不過得要及時供應必需的鋼材。就這樣雞生蛋、蛋生雞地繞圈子,誰也不說降低指標的話。

為了完成高指標,水、電、原材料、交通運輸等等各種矛盾不斷累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造成的市場緊張,這些問題造成的壓力,最後都集中到負責抓綜合協調的計委和財經小組,陳雲不得不忙於抓配套,抓薄弱環節,盡力糾正“大躍進”的錯誤。

1959年4月,陳雲特地給中央財經小組各成員寫了一封信,專門談市場問題和計劃方法問題。

為了緩和當時市場緊張狀態,陳雲在信中提出了四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