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19)(2 / 3)

經過幾年的農村生活,偉華變了。她不僅成了一名先進教師,更重要的是:她本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姑娘,剛去農村時,人家來看她,她都不知道該站起來。可後來她理解了鄉親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所涵有的質樸、深厚的人情,她對辛營的人民有了感情。每次回家,她都東奔西走,用很多時間去幫鄉親們代買東西。回去時大包小裹,連長途汽車的司機都認識了她,見她就和她打招呼。她本是個隻知讀書的學生,可在和孩子們相處中,她心中升起了莊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一次,她由北京回到縣裏,正趕上滿天風雪,為了不誤給孩子們上課,她頂著風雪步行幾十裏趕回辛營。

淳樸的鄉親,在偉華身上看到了陳雲同誌的影子。他們可不在乎別人說什麼,拉著偉華的手,實在地讓她轉告她父親:“讓他老人家放寬心,保重身體。”偉華將這些口信帶給父親,父親的眼睛裏閃出溫暖的笑意。

1974年,正當陳雲一家處於困難的時刻,辛營公社黨委毅然作出決定:批準陳偉華加入中國共產黨。

那一天,她激動地落下了淚。隻有到這時,她才理解了父親,為什麼在她跑回家時對她那樣嚴厲,他是要自己在鄉親們中間解除孤獨,去和辛營的人民和黨組織親近啊!她不由得想起父親多次對她兄妹講的話:“你們就得自己到社會上闖一闖。特別是女孩子,要想在社會上站得住腳,一定要在政治上成熟起來。”這話,她要記一輩子。

曾有人采訪問陳偉華:“你父親送過你什麼?”

“送過我一本書——《世界知識年鑒》。”

“你送過你父親什麼呢?”

她笑了:“兩個核桃。”

原來,這書和核桃在這父女之間各有著它們的故事。

在農村時,每次偉華回京探親,父親都叮囑她:“有空要看點書。”

1970年冬,偉華開始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導師的書。她把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父親,父親很快寫來了回信。父親的歡欣和鼓勵浸透了那張紙:

南南(偉華的小名——編者),12月8日的信爸爸收到,我萬分歡喜(不是十分、百分、千分,而是萬分)。你要學習和讀書了……

“你雖然已開始工作,但還年輕,堅持下去,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時間有限,每天要擠時間學。”

這封信使偉華很感動。她在小學是個好學生;進了中學,很快入了團;下鄉後,能吃苦耐勞,父親都沒有給予她什麼表揚。可現在,當她自己有意識地翻開馬列主義的書時,父親卻“萬分歡喜”。她不能不從父親的“歡喜”中感受到父親對自己應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所抱的希望;不能不從那字裏行間,體會到身處逆境的父親還保持著堅定的信仰。

這之後不久,陳雲專門就讀書問題和她進行了一次長談。他告訴女兒,為了能夠真正理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係統的理論,最好先閱讀有關他們的傳記,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時代背景,然後再由淺入深,閱讀原著。另外,學習要有計劃,要堅持,不光學習馬列著作,還要學習各方麵的知識,使自己眼界開闊。

最後,他問偉華:“現在都讀了什麼書?”偉華告訴父親,她學習了《共產黨宣言》。

“那麼,這本書的核心是什麼?”父親目光炯炯。

“消滅私有製!”女兒幹脆地回答。

父親滿意地笑了。

後來,他專門選了本《世界知識年鑒》送給女兒。等她看了一部分後,就提出一些思考題,讓她回答。就這樣,偉華在父親感染下,眼界開闊了,養成了自己獨立學習的習慣。

陳雲還曾設想把家人組織起來,召開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的討論會,但未施行,他就被“疏散”到外地去了。那些日子,偉華很掛念父親,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她便悄悄想起他,想起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