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理論要點闡述(2 / 3)

職業理想是人們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的設計和追求,是人生理想中最具體最實在的一部分。職業理想有三個構成因素:承擔社會義務、發揮才能和維持生活。由於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人們對這三個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和選擇也不盡相同。於是,人們對同一職業會有很不同的看法與評價,選擇同一職業的人也可能懷有不同的目的和動機,在同樣的職業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和結果。造成這種差異的,並不完全在於職業本身,而主要在於選擇者的職業觀、價值觀。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寫過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作文,提出要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他說:“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可見,職業理想層次較高的人,在選擇職業時,能夠把個人生活的幸福和滿足社會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並且把社會的需要放在首位,為自己確立較高的成就目標,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勇於開拓,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職業理想層次較低的人,則把個人需要作為選擇職業的主要依據,或者為自己確立較低的成就目標,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

當然,職業理想的確立不僅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樹立職業理想,首先要對自己的素質、性格、特長、能力、潛力等有一個全麵而客觀的分析,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順利地、盡快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樹立什麼樣的職業理想對於大學生來講,具有比過去更加特殊的意義。隻有將個人條件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並以社會需要為首要前提,為社會多做貢獻,這才是大學生麵對未來所應確立的職業理想和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生活理想

生活理想是指人們對社會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涉及人生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麵,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內容並不都是對生活條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們期望具有怎樣的生活方式,怎樣生活才更充實更有意義。

生活理想並不是無足輕重的。它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的成敗。現實中,不少人正是由於從生活上被腐朽思想打開缺口,才墮落變質的。所以,把好“生活關”至關重要。

生活理想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雖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滿,但由於理想層次的差異,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生活理想的境界,不僅僅取決於人們對生活條件要求的多寡,更取決於人們生活情趣的高低。高層次的生活理想要求豐富的物質生活、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把創造美好生活視作自身發展和為社會做貢獻的條件。低層次的生活理想則偏重於個人生活的安逸,注重物質生活,注重享受。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轉折。大學生逐漸擺脫父母、老師的直接監護,獨立參與廣泛而複雜的社會生活,樹立什麼樣的生活理想,不僅關係到現實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且影響到未來成長成才的方向。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隻有首先用創造性的勞動去增加社會財富,然後才能提高生活享受的水平。大學生尚未參加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所以更應該正確地處理生產與消費、勞動與享受、工作與生活的關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勤勞節儉,反對享樂主義、鋪張浪費和低級庸俗的行為,從而建立起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理想。

四、澄清對於理想的模糊認識

理想是人之為人的精神實質,是推動人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但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包括一些大學生對理想問題還存在一些片麵的、模糊的看法。澄清這些看法,對於幫助人們走出認識誤區,推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無用論

有人說:“人何必一定要有理想?我沒有理想,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嗎?”其實,口頭上說“我沒有理想”或“不必有理想”的人,實際上這正是他的“理想”,隻不過是理想的性質不同罷了。人不可能沒有理想。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人有理想,能自覺地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人如果失去了理想,就會同動物相差無幾。莎士比亞說:“人要是在他的生命盛年,隻知道吃飽睡足,他還算個什麼東西?簡直不過是一頭畜生!”此話雖然尖刻,但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活著就會有對生活的想法,而這就是理想。所不同的,人的理想應當是高尚的、遠大的、美好的;卑下的、低微的、感官的生活目的雖然也是理想,但已經把人降到了與動物相差無幾的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理想,青春就將枯萎衰敗,生命就會黯淡無光,人生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就隻能在生活的大海裏隨波逐流,碌碌無為,甚至走向墮落和犯罪。

(二)實惠論

有人說:“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才圖。”有人說:“講共產主義理想,解決不了當前的實際問題。”一句話,理想太空,還是“實惠”為好。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失去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一心隻追求輕鬆的工作、優厚的待遇、漂亮的愛人、舒適的生活。盡管這樣的追求也能稱得上“理想”,但這種理想隻是低層次的“燕雀之誌”,是不可取的。追求遠大理想,絕非拋開現實利益。在為遠大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會給人們帶來許多實際的利益。但如果隻講眼前“實惠”而忘記了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就會損害長遠利益。理想不是超脫利益之物,而是人們對利益超前性需求的反映。因此,遠大理想的追求與現實利益的獲得並不矛盾。

(三)分離論

有人說:“理想是明天,現實是今天。今天該玩就玩,何必想那麼遠?”有人相信:“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因而隻信現實,不信理想。這種把理想與現實截然分開的思想,是消磨生命的腐蝕劑,也是一種不敢大膽追求遠大目標的惰性反映。徐特立說過,革命者應該有超出現實的要求和欲望,但要就現實條件開步走。這就是說,美好的理想是建立在現實努力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現實的努力,不屑於幹平凡的小事,即使他的理想再壯麗,也隻能是徒有絢麗色彩的肥皂泡。現在不努力,到頭來隻能一事無成。

(四)渺茫論

有人說:“共產主義是‘水中月’、‘鏡中花’,看得見,摸不著。”也有人說:“共產主義是美好,可惜太遙遠了。”還有人說,共產主義是一種“渺茫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即”。這些觀點的產生由來已久,但它對人們思想的影響至今仍然不可低估。究其原因,一是沒能正確理解“共產主義”的科學含義。我們通常講的共產主義有思想體係、現實運動和社會製度三層含義。作為思想體係和現實運動的共產主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作為社會製度的共產主義,其低級階段已經實現,在我國就有50多年的曆史。高級階段的共產主義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遙遠,但不“渺茫”。二是對共產主義社會製度實現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缺乏足夠認識,一遇挫折便動搖、懷疑。三是僅從個人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看不見,摸不著”,就懷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殊不知,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社會製度的更替則是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

五、什麼是信念

理想是聖潔的、偉大而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實現並非都是坦途,追求理想需要執著。我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正是一切有誌者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必定經曆的三部曲。其中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一種“執著”的境界。

執著來自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對已經確立的理想發生動搖,或者缺乏使理想變為現實的信心和決心,因而無法轉化為行動。即使在某一時期轉化為了行動,一旦遇到某種困難、挫折,便不能堅持下去,結果半途而廢。所以,在人生實踐中,僅有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堅定的信念。

所謂信念,就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並要努力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信念是認識、情感和意誌的融合和統一,它雖然是產生在某種認識的基礎上,但強調的不是認識的正確性,而是情感的傾向性和意誌的堅定性。在本質上講,信念表達的是一種態度。如果說知識是客觀的,那麼作為態度的信念則是主觀的。“信”是信念最突出的特征,其強度取決於人的信任程度。即便是對於外界的歪曲反映,隻要人們相信,就會有信念的確立。比如,有人相信求簽算卦能夠預測未知,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某些經曆似乎能跟算命先生模棱兩可的結論對上號。

可見,信念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科學信念是以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為基礎的,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受到檢驗和完善,進而成為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人堅貞不渝、百折不撓地恪守。非科學信念則是以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錯誤認識或迷信為基礎的,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因而是一種無力的觀念和態度。

對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就是非科學信念的典型形式。世界上的宗教,盡管在具體的起源、教義、儀式、禁忌等方麵有許多差別,但在以下幾方麵卻是共同的:(1)都有一個萬能至善的神(如上帝、真主、佛陀等),他們被臆想為超凡入聖,掌握著塵世和天國的一切,決定著芸芸眾生的命運;(2)強調人間充滿苦難和罪惡,塵世很難有幸福,幸福隻能在天堂、樂園、淨土等彼岸世界;(3)強調隻有信奉神,虔誠修行,人才能跳出苦海,得道獲救。顯然,宗教就其本質來講,是支配人們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反映,它把所謂的神和天國作為解決現實苦難、獲得人生解脫的藥方,這完全是虛設的、唯心的。

既然宗教是非科學的信念,為什麼在科技日益發展和普及的今天,仍然能夠廣泛流傳並保留著一定的市場呢?這一方麵是由於傳統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麵是因為宗教確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家園感。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既是血肉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在現實中經受苦難,是需要內心支柱和精神寄托的。假如這份苦難是在劫難逃、永無止境的,人的精神就可能崩潰。假如有人說,你不是孤苦無靠的,隻要不甘墮落,付出了代價之後,上天是會給你回報的;你不必眷戀塵世,精神終究是會得福的,雖不在此岸,但在彼岸。有了這種虛幻的觀念,人就能在苦難中得到安慰,看到解脫的希望。正是因為宗教能夠虛幻地滿足人們要求解脫的願望,所以流傳至今,並有一定的市場。

與信念略有不同,信仰是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信仰表達著一個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根本準則和態度,而信念則是在認識、情感和意誌的基礎上形成的非做什麼不可的堅決態度。所以說,信仰和信念都是人的精神支柱。信仰屬於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但信仰不是一般信念,而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通常,我們把信念或者信仰看成一個概念,比如把“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與“信仰共產主義”當作一回事。

理想與信念的關係更為密切。分開來講,理想通常指一種關於未來奮鬥目標的想象,而信念則指人內心確信和秉持的觀念。理想主要指向未來,重在標誌人與其奮鬥目標的關係,信念則主要麵對現在,標誌人對相關事情的看法與關係。它們有相互交叉之處,但也不宜相互代替,然而,畢竟又屬於同一類精神現象,都是指人的精神支持與精神追求。所以,我們在日常語境中,往往不加以特意的區分,在各自作為一個概念單獨使用的同時,又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概念——“理想信念”。這是一個中國式的概念,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本來,“理想信念”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所要表達的內容與範圍與“信仰”一詞大體相同。但是,由於我國特定的語言語意習慣,“信仰”並不是一個特別通行的基本概念,加之在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中,“信仰”一詞往往特指宗教或宗教信仰,因而,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語言中,講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追求時經常用“理想”或“信念”,而不用“信仰”。事實上,“理想信念”一詞的產生,正是這種中國語境的產物。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就確認並突出強調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這裏,“理想信念”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兩個概念,它實際上是把“理想”和“信念”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綜合性的新概念。

六、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科學的、正確的信念對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在社會政治方麵的信念應該是也隻能是馬克思主義信念。鄧小平在1992年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用樸素的語言講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他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這種既平實又深邃的表述,從本質特征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觀、方法論和理論體係所具有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很樸實的道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是源於實踐而又高於實踐的真理,是與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經驗相一致的。這就決定了,這一科學理論最容易為廣大勞動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成為他們爭取自身解放的銳利武器;同時,這種實踐活動不但使理論得到檢驗,而且也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是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在低潮的形勢下,鄧小平的上述論斷,對於我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命運,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個半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盡管經曆了風霜雨雪,但作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科學理想信念理論基礎的曆史地位卻始終沒有變。不僅無產階級政黨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理論基礎,就連有頭腦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都對馬克思主義推崇備至。例如,美國資產階級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說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我們觀察社會曆史的解剖刀”,強調“每一個要洞察社會曆史底蘊的人都必須向馬克思主義學習”。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絕不是個別的現象。世紀之交,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的評選活動,馬克思名列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的前麵,被評為“偉大的思想家之首”,就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產生160年之後,並沒有過時,在當代仍然是引領曆史潮流的最先進的思想體係,這首先是由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不同於其他任何理論體係的特征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科學性。馬克思、恩格斯走上曆史舞台的時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發展,其內在矛盾也開始徹底地暴露和展現開來。當時,思想界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類向何處去、資產階級向何處去、無產階級向何處去。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全麵繼承了西方文化中最具價值的科學精神,同時還科學地批判吸收了以往人類一切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其先行者和同代人在解決時代課題時迸發出的思想火花,進一步研究了人類向何處去,發現了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創造了曆史唯物論;研究了資產階級向何處去,發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創造了剩餘價值學說;研究了無產階級向何處去,發現了工人階級的曆史地位,創造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正是這三大研究、三大發現、三大創造,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自此以後,資本主義的滅亡不再隻是人們的猜想,而被置於現實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埋葬資本主義不再僅僅是個別天才人物的事業,而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社會主義不再隻是理想的憧憬,而是現實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正如列寧曾指出,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的論斷,是他完全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於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的結論。“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重新加以探討,加以批判,從而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製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