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參考(2 / 3)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係的最低線,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益、愛護公物、保護自然環境等。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都不遵守,很難想像他在社會生活中能有高尚的職業素養。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意義十分重大。

大力提高公德水平非一時之功,可能要經過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梁啟超說過,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說明問題並非出在當代。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朱明德說,陋習是一些人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形成的壞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安門廣場扔垃圾的大多數是成年人,小孩子反而不多。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公德教育在未成年人身上起了明顯作用。但願這一代人成人之後,天安門廣場和各地公共場所的垃圾會明顯減少。

(據新華社北京2005年12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鹿永建、殷麗娟。資料來源:《解放軍報》2005年12月8日,第4版。)

[案例3]

主動讓座,你能做到嗎?

當老人、孕婦踏進座無虛席的公交車,坐在座位上的你是選擇招呼讓座,還是視而不見?日前,記者登上本市部分公交車、地鐵輕軌車廂進行探訪,發現麵對“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一連小孩子都能脫口而出的基本文明行為,並不是每個乘客都能主動踐行。

日前一天上午10時,記者在地鐵1號線行至陝西南路站看到,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婦互相攙扶著走進車廂,離他們最近的一對中年男女本來聊得正歡,眼角掃到老人,忙從包裏拿出報紙攤了開來,躲在報紙後麵竊竊私語。老兩口四處張望了一下,發現已沒有空位,老先生忙囑咐妻子抓緊扶欄。從陝西南路站到馬戲城站,車廂裏始終沒有一人起身給老夫妻倆讓座。

公交車上大多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座。前天,記者在76路靜安寺站上車時,看到車廂裏的專座上坐著一位年輕男子,而就在專座旁邊,一位孕婦一手拎著包,一手抓著扶欄,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可這位年輕男子對此卻無動於衷,往窗外看了一會“風景”,隨即從包裏摸出MP3開始聽歌。站在一旁的一位中年婦女看不過去了,上前推推年輕人,“小兄弟,給這位孕婦讓個座吧。你看人家站著多吃力!”年輕人嘟噥了幾句,心不甘情不願地站了起來,讓出了座位。

乘客的表現,司售人員最有發言權。“現在,主動讓座的乘客雖然比以前多了很多,但還是有一些乘客需要經過我們提醒和勸言,才肯配合。”37路車隊一位售票員稱,有些線路較長,為能坐上位子,乘客花很長時間排隊,自然不情願把“戰利品”拱手讓人。

“給別人讓座,對方一聲‘謝謝’,讓我覺得讓得值。但有些受座人的言行,卻讓我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市民李小姐告訴記者她曾碰到過的一件“胸悶”事。一天她乘坐地鐵2號線去朋友家做客,車至東昌路站,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小孩上了車。李小姐和另外一位年輕人見狀,立即起身讓座。

年輕夫婦沒有一句感謝話,一家人一起坐下。這時,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先生進入車廂,李小姐禮貌提醒那位年輕父親:“請給老人讓個座吧。”可他卻淡漠地回了句:“他還站得住呢!”李小姐憤懣不平:“以後誰還會給你讓座?”

讓座的得與失

前幾日筆者乘公交車,上車時車內已無空位,一位孕婦同站上車,站在正對後門的座位旁,車一啟動,孕婦打了個踉蹌。“請給這位懷孕女士讓個座吧。”售票員對座位上的中年婦女說。“車裏這麼多人坐著,你幹嗎非叫我讓啊?”中年婦女滿臉的不樂意。售票員正欲進一步勸說時,身後一位年輕人站了起來,“來坐這裏吧。”全車人向年輕人投來讚許的目光。

讓座,為何一些人不樂意?道理很簡單,坐著比站著輕鬆,把座位讓出去,失去的是乘車的舒適。但是,認真想想,這一“讓”,得到的東西其實更多:得到了老弱病殘孕者的感激,周圍乘客的讚賞,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自己的修養和風度,感受到幫助他人後自己內心道德的愉悅。

讓一讓,天地寬!這麼多收獲,付出的僅僅隻是少坐一段時間的代價,何樂而不為呢?讓座,得到的多,失去的少,其實是一件又體麵又合算的事。

英國 持徽章可要求座位

英國倫敦地鐵當局發行了一種專門供懷孕婦女使用的特殊徽章,持有此種徽章的孕婦不必再拉著吊環站立乘車,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讓座。有關方麵希望通過這一舉措,鼓勵孕婦為自己爭取座位,也鼓勵其他乘車者主動為孕婦讓座。

韓國 主動離座方便他人

韓國人看見有老年人上車,自己就會裝作要下車狀,主動離開自己的座位,而不是邀請老人來坐自己位置,為的是不給老人增加心理負擔。韓國人認為,讓座給老弱病殘者理所當然,不會在乎是否得到了他人讚揚。

澳大利亞 不讓座就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