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你的苦惱來源於對歡歡有一種情感固結。在長期的相伴中,歡歡已被你內化為自我結構的一部分,和歡歡分享快樂是你的心理需要。但你忽視了你和她存在的現實差異,你也隻是想和你印象中的、兒時的歡歡共情,忽視了現在的歡歡也不是原來的那個她了,她已經改變了很多。你的不快也是因為你的內心拒絕歡歡的改變,把這種改變認為是指向你的。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和父母結成親密關係,也需要有一些友好夥伴。好的夥伴關係有一種鏡像作用,在自我認識和覺察能力未形成前,通過朋友看到自己和找到自己。和朋友的交往遠比跟父母的交往更能平等地發展自己的情感能力,朋友關係中的愛和恨、欣賞和嫉妒、認同與競爭、驕傲自大或自慚形穢都是一種心理發展和情感成熟的動力。尤其在父母對孩子不夠細心或過於權威的情況下,好的朋友和夥伴就成為一個人是否能順利長大的重要杠杆。
但友情有一個自然變化的過程。一個人總是會不停地從社會交往中獲得新的情感和淡忘舊的友誼,每一段友情都會對應著你生命的某個階段的心智水平。一般來說,青春期後有一個交友的黃金時代,這時候得到的友情大多難以忘懷。成年人之間的交往需要跟著感覺走,感覺到的東西難以說清誰是誰非,最好不作理性分析。對感情忠實是應該的,但過分執著卻是交友中的大忌。執著是一種讓人害怕的壓力,能使雙方失去交往中的平和和自由的心理空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從之交常戚戚”正是這個道理。
3.成長的煩惱
其實,年輕隻是一種內心感覺,代表生命內涵中的創造力、冒險精神和自我發展的動力。
不管你的年齡有多大,你仍舊可以擁有一顆年輕的心,擁有朝氣蓬勃的活力、對未來的希望,心裏充滿對新事物、新世界的興趣。我們形容一個人活得很年輕,常常是指那些不服老的人,盡管他們已經霜染鬢發,仍在穿牛仔褲、跳迪斯科、泡酒吧,熱切關注時尚,品嚐激情。
心理學認為,不服老是一種潛意識對老的恐懼,必須通過反向的行為來遏製。正因如此,對年齡的恐懼也是一種生命的再創造動力,正應了一句格言:“知道死亡不可逃避,活著才擁有了真正的意義。”
對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是人生一種有益的精神體驗。在我20歲的時候,和你一樣有人生已近中途的感覺。那時,我讀過朗費羅的詩《中途》,詩中寫道,“我的生命已度過一半的時光,聽任歲月悄悄地離我而去,不曾實現青年時期的抱負——建一座詩歌之塔,有巍峨的護牆”,真正感覺到“往昔的縹緲蒼茫和暮色中颯颯的秋風”。於是在沉寂中奮發,在憂鬱中前行。又一個20歲過去了,滄海桑田,歲月更換,我感覺我的生命依然未近中途。
年齡恐慌是成年人的一種精神遊戲,給自己一個緊迫感和內在壓力,激勵自己去創造更好的明天。占人說“三十而立”,你的年齡正好開始了對生命而立的思索、痛苦與彷徨,這是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有的內心曆程。你需要的隻是平心靜氣地麵對它,而不必試圖去逃避它。對你的建議是,努力把內心的衝突和痛苦“做”大一些,讓自己在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中積攢生命發展的動力。
仔細想來,沒有哪一位真正理解生命的傑出人士,沒有經曆過深沉的自我痛苦,沒有走過一段漫長、崎嶇、泥濘的心路曆程。他們的成功正在於勇敢地超越自我,而你正麵臨著這樣的超越。記住:一切痛苦都是有益的,一切恐慌都是有益的,一切挫折都是有益的。
當你真正老了的時候,你一定感覺不到你已經滿臉皺紋、疾病纏身、孤苦伶仃。那個時候你的心態,或許會覺得老還離你很遠,你開始活出一些滋味來,覺得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那時的你,孩子們大了,孫子也有了,你有了歡愉的心情和休閑的時間來享受天倫之樂,開始用平和的心態待人處世。即便你是單身一人,那時也已經有了自我的意誌,覺得自己很重要,這個世界沒你不行。其實,年輕是一種心態,老態龍鍾的老人也可以感覺自己年輕,不妨問問自己:“我的心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