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理世界(5)(3 / 3)

有的人立規則是為了遵守

有的人立規則是為了破壞

嫉妒要算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之一,它是人的社會屬性,源於人們彼此的攀比與競爭意識。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如果在現實中做不到,情緒就會創造出內部的精神現實,通過對別人的貶低、忽視、譏諷來獲取心理平衡。嫉妒的潛意識語言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並把這種不滿投射在他人身上。用積極的眼光看,嫉妒象征著人不服輸、不甘心的內心勢態,在很多情形下也可算是一種反向的生命驅動力,不善嫉妒的人也許也不易成功。如果把人的情緒看成一個線性的軸,與嫉妒相關的情緒排列有:好感、欣賞、羨慕、嫉妒、不滿、忿忿然、敵意、惱怒……嫉妒隻是情緒軸中的分水嶺。所以我認為,嫉妒本身並無害處,感覺到它的存在會讓人變得誠實,活在嫉妒中的人,如能痛析自己的不足,就比盲目的自戀好!當然,嫉妒需要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嫉妒也會害人害己。

我想問題並不在他是農村人,你是城市人。在信息時代,地域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已經非常不明顯。我結識過許多邊區或山區的人,他們說的、唱的、想的與城市人沒有什麼兩樣,在個性層麵反倒比城市人更樸實、純真。用邏輯分析,你的男友嫉妒城市人卻愛上城市人,這是一種認同作用,嫉妒和憤怒的核心是羨慕,是自卑心作祟,欲蓋彌彰,顯得小家子氣。是怕別人說他愛慕城市人,故意流露出對城市人的憤怒來。像這樣的男人,掩蓋虛榮心卻正好證明他多少有一些虛榮。告訴他,你愛他正好因為他是農村人,愛他的樸實無華,引導他反躬自省,也許有一天,他會是個出色的城市人。

4.微妙的心理

理論上,一個人成長的動力來源於三種欲望。

一是物欲——生存的需要;

二是情欲——歸屬感與親密的需要;

三是權欲——對安全與優越的需要。

三種欲望此消彼長,相互關聯,也相互印證。

其實,我覺得還有第四種欲望:精神欲——對知識的渴望,對心靈超越的向往,對不惑與良知的追求。

人需要有欲望,不管哪種欲望,也不管文化怎麼來解讀或貶低某些欲望,恰好是這些欲望促進著人的發展與成長。每個人總的欲望水平是有差異的,欲望高的人創造性高,成就的動力也強。有欲望的孩子比沒有欲望的孩子更能堅持,更能吃苦,更能調動身心的潛力,也更能成功。

追求完美的確是我們時代的一種精神時尚。女人對美麗的欲求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男人對金錢的欲求——永無止境。現在的時代的確有一種美感的“克隆主義”,美麗不再有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不再張揚個性,而一味求同。大而美的眼睛、雙眼皮、高鼻梁、挺拔豐滿的身軀、白皙的皮膚、纖纖的手指、亮麗的秀發,無不成為所有女性的夢想。其實,美學的概念來源於形體的勻稱與和諧,和諧即是美。

前不久,看媒體對李玟的采訪,CoCo說如果要整容的話,她想改變她的鼻子。連青春美麗的李玟都想整容,所以,我比較支持你。同時,我們也要諒解你的家人。人的安全感來源丁他所熟悉的東西。我有一個谘客,說她做麵部整容後丈夫三個月都不敢和她同房,說感覺她變得很陌生,需要給他一段時間的心理適應。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美容廣告中的蠱惑語,如“改變了你的麵貌,就改變了你的人生”。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整容的確有深層的心理學意義,整容的心理象征意義是“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