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理世界(8)(3 / 3)

厭食是人妄想回歸嬰兒時代最無意識卻最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食物對人的第一聯想是發育成長,厭食的潛意識語言是我不想長大。看看有些父母對待厭食的孩子,你立即會想起父母拿著飯碗追著孩子喂飯的情景,大人不借百般地遷就他、喂他、哀求他、逼迫他多吃一點點。厭食讓人重新回到了孩提時代。

用精神分析理論,厭食還是對性愛的拒絕。這類厭食行為幾乎全發生在年輕女孩子的身上。身體發育會出現女性的曲線,由此聯想到性,於是女孩子用厭食來對抗對性的恐懼。

在宗教立場上,厭食是一種淨身行為。食物是糟粕,要讓身體保持潔淨,少吃糟粕的東西是唯一可行的。節食是很多教徒修煉的必經之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少言節食才能達成精神的升華。那麼,人為什麼要節食?是為了對抗人性中的貪欲、渴望、權力、性欲、被愛、享樂欲……要放棄厭食,就要坦誠地接受自己的內心是不完美的,自己的身體也不是盡善盡美的,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形體和心靈,坦誠地接納自己的貪婪、欲望、性衝動、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才能使厭食看起來不那麼重要。

在我的經驗中,厭食的人潛意識或拒絕女性角色,或反抗父母權威,或逃避現實焦慮,這些情況也占相當的比例。飲食的象征意義是接納、消化、融入自我,節食的人則缺乏接納的勇氣,也不承認現實。保持身體苗條隻是一種美麗的謊言,大多數厭食者的苗條不是美學上的,而是心理層麵的。真正追求苗條的人並不排斥食物,隻是不多吃。

厭食的最後一個象征是不畏懼死亡。吃不進東西往往是瀕臨死亡者的一種表現,厭食者在玩味死亡。她們瘦得隻剩一把骨頭,還那麼堅決地閉緊嘴巴。百分之二十的厭食症會因為內髒器官衰竭、感染而死亡,不能不說厭食是一種巧妙的自殺。不過,厭食的後期無一例外會暴食(貪食),控製不住地把找得到的東西都吃光。這是對死的藐視後麵潛在著財死極度的恐懼。坦誠地麵對,並強化對死的恐懼差不多是治療好這類厭食症的最根本方法。

抑鬱情緒是人類情緒中最普遍的體驗。英語depress,有被壓倒的意義,被什麼壓倒呢?被環境、被文化、被自我知覺所壓倒嗎?一個人被打倒了,倒在地上,隻要他不再爬起來,誰也不能再一次打倒他。抑鬱給了我們一個休息的理由。既然誰都不能再加害於我,我就可以喘息了。當我們很累、很不安全的時候,容易被人打倒的時候,我們歡迎抑鬱的到來,我們可以合理地倒在地上,獲得安全。

在這個意義上,抑鬱有的時候表達了身體的訴求,拯救了人的生命。當精神還處於高漲的時候,我們忘我地工作,忘我地付出和奉獻,忽視了肌體的耗竭和生命的日見脆弱。抑鬱來了,它讓我們倒下,得到了別人的奉獻、關愛、幫助和體貼,精神雖然是不快樂的,身體卻在休息,生命的力量也在恢複。我們的大導演、大畫家陳逸飛先生如果當時有抑鬱來幫助他,他可能還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拒絕抑鬱幫助的人不能不說是一種愚蠢。其實,抑鬱需要是一種能力,是身體對情緒、壓力、疲勞的感知能力,缺少這種能力的人,不能感覺到自己已近崩潰,過勞死往往就找上他們。

想想如果抑鬱這個詞沒有被好事者發明,我們隻會對抑鬱的人說:“你太累了,你需要休息。你可以在床上多躺躺,讓別人來照顧你。”那麼,你就不會那麼緊張,也不會讓自己情緒低落太久,因為你是正常人。當你接受你是一個抑鬱病人,你的很多過分的行為就變得合理,你可以理所當然地享受疾病給你帶來的利益。疾病的確有一種很強的改變環境和關係的能力,關鍵是你是否知道如何來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