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心理世界(9)(3 / 3)

6.人際環境

人們總是以自己為藍本來觀察別人的內心。快樂的人以為誰的心裏都是陽光明媚;抑鬱的人認為天總是深灰色的。這種心理現象能發展成一種極端的情景,把不被自己接納的內心欲望、衝動歸咎在別人身上,我們稱之為“心理投射”。

在投射作用下,偏執的人隨時提防別人的攻擊,也隨時感覺到社會的敵意;吝嗇的人感覺誰都會算計他,錢放在自己兜裏才踏實;好色的人對美麗女子動心會以為是對方在誘惑他……殊不知,當一個人過多地沉浸在這種內心感覺裏,真正的現實與他內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

其實,不論誰的內心都曾有過想討好別人的想法。小的時候,我們討好父親、母親,討好鄰家霸道的男孩、女孩。長大後,在許多情形下,我們仍舊不得不違心地擺出笑臉來維持社交禮儀。這是生活的無奈,也是人性的無奈。但我個人以為,討好別人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進攻,利用人性喜歡恭維的弱點達到自己的目的;二是防禦,利用討好達成情感結盟,給自己爭得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所以,討好有時也有積極的一麵,對入際關係帶有建設性的功用。你所說的“討好”可能掩藏著一種內心衝突,提示你對人際交往有一些不安全感。

判斷人在社會交往關係中的心理成熟度有兩個重要標準:一是看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說“不”,拒絕別人是需要勇氣的;第二是可不可以主動地要求別人幫助自己,接受被別人拒絕同樣需要勇氣。兩種心理色彩常常具有同時性,有其一必有其二。

心理學把人的這種希望討好別人,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害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稱為“被拒敏感”?這樣的人既不能自如地對別人提要求,又非常害怕被拒絕,不知道如果被拒自已是否能保持內心平和;同時,又很難自如地拒絕別人的要求,不知道如果拒絕別人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結果,這樣的人看起來是個熱心人,總在答應和幫助別人,但內心的苦處和人際煩惱難以言表。

害怕說“不”的人,是一種心理投射,說“不”你未必能傷害別人,隻是自己內心受不了被人拒絕,所以也不敢拒絕人。反過來執著於說“不”的人,也是一種心理投射,由於總對自已說“不”,也條件化地對別人說“不”。不會拒絕別人是每個人在社交環境中都要麵對的。究其根源可能還是小時候你的父母是否允許你說“不”,或者你是否有足夠的說“不”的經驗。所以,被拒敏感是人社會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相信它會自然地來,還會自然地走。你需要對你的苦惱有個積極的認同,想想不會拒絕別人也不全是壞處,至少你看起來很美,也容易得到別人的感激。

人們大凡說“不”有兩種方式:一是嘴上說“不”身體或行為卻在說“是”;二是嘴上說“是”身體或行為表達的是“不”。被拒敏感的人就是後一種情況。那麼,有哪些說“不”的技術呢?溫柔地拒絕:“我可以說‘不’嗎?”委婉地拒絕:“如果我知道……我會幫你的。”迂回地拒絕:“如果你可以等上幾天,我就能幫你了。”巧妙地拒絕:“我也正為這樣的事犯愁呢,正想請你幫幫我。”直接地拒絕:“抱歉,我也不會。”強烈地拒絕:“別惹我,我煩著呢!”其實,說不不需要什麼技巧,想說就說,沒有技巧也是一種技巧。

人是需要語言交流的,如果你不和別人交流,你就不得不進行與自己內心的交流。與人溝通常常有三個要素:1.交流的對象;2.交流語言的表達;3.溝通的目的。對應的分析有心理層麵的:交流的欲望;語言學層麵的:交流的技術;效率學層麵的:溝通目的性是否存在,是否常常可以達成。你在與人交流中的無效感也需要作這三個層麵的分析,但你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交流情景供我分析,所以我隻能在心理學層麵作一般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