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太子賢監國孚眾望 妖母後栽贓廢庶人(2 / 3)

調露元年(高宗三十年),天皇、天後皆住東都洛陽,司農卿韋弘機督建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十分奢華壯麗。上陽宮麵臨洛水,五彩長廊一裏有餘,峻工以後,天皇、天後入居。侍禦史狄仁傑劾奏韋弘機誘導帝後奢侈排場,韋弘機因此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寵胡為,朝廷百官畏其勢。狄仁傑劾奏其奸佞,請付法司懲處,天皇有意包容。

狄仁傑大義凜然稟奏道:

“國家雖乏英才,但豈為王本立如此之流!陛下何惜奸佞有罪之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

李治被狄仁傑一番耿直忠諫所打動,王本立因此獲罪,朝廷一時正氣上升,群臣肅然。

這時,右仆射、太子賓客戴至德薨逝。前不久侍中張文瓘薨逝,以郝處俊為侍中。

是年二月,吐番讚普薨逝,立年方八歲的兒子器弩悉為讚普。另有一個六歲的弟弟在軍力強大的論欽陵掌握之中,國人畏欽陵之強,欲立。欽陵是吐番著名大相祿東讚的兒子,深明大義,遵崇嫡長繼位的規矩,仍立器弩悉。

自從吐番讚普鬆讚幹布去世,邊境時有衝突。去年吐番大將論欽陵率部侵犯青海,李敬玄領十八萬將士抵禦,兵敗,工部尚書領左衛大將軍劉審理被俘。天皇李治聽說吐番讚普新逝,嗣主未定,乃命右衛大將軍裴行儉乘機出兵征剿吐番,以報青海一箭之仇。裴行儉諫阻道:

“現在吐番有欽陵為政,已確立器弩悉為讚普,大臣揖睦,兵民相悅,隻可臣服,不可動武!”

出兵之事乃止。不到兩個月,吐番文成公主遣大臣論塞調榜來長安告喪,並請和親,天皇李治遣郎將宋令文,隨吐番使臣一道回西藏參加讚普葬禮及洽談和親之事。

不費一兵一卒,吐番邊境安靖。李治抱病在紫桂宮設宴,褒獎並敕令裴行儉道:

“卿有文武兼備之才,今授卿二職:拜你為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命你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將兵十八萬,並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總三十萬大軍,討伐西突厥,各軍均受卿節製,便宜行事。”

陳務挺,乃太宗朝名將陳名振之子。

高宗三十一年(永隆元年),裴行儉三十萬大軍大破突厥於黑山,擒獲突厥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他的部下所殺,獻首級來降。天皇十分高興,詔戶部尚書崔知悌傳旨定襄,宣慰將士,裴行儉引軍凱旋而還。

太子賢在京城監國,處事明審,朝野欽敬矚目。他為人溫和生性愉快,衣冠總是穿得齊齊整整,對下臣殷勤有禮,很得朝臣賞識。他奉旨攝理朝政,便暫蔽聲色狗馬,留心政務,平時如能避免,他決不去東都晉見父母。他盡力避免兄長的悲慘下場,對母親若即若離。因此母子關係變得非常緊張,但父皇對他理政處事十分滿意,曾發詔褒獎曰:

太子監國,賢於處決,明審利害,治事勤敏沉毅,

寬仁有王者之風。公餘之暇,深究經史之奧秘,闡發聖

哲之遺芬,猶能褒貶得宜,折衷至當。瞻望來茲,國家

得賢明之主,百姓樂太平之治。欣慰曷似,爰賜錦緞五

百段。

這仿佛是善良而又病弱的李治的傳位詔書,“國家得賢明之主,百姓樂太平之治。”由此可見,他對太子賢繼位是非常樂觀充滿信心的。

可是作為母後的武則天,對兒子監國表現出來的才能,不僅不像丈夫一樣高興,相反內心無比驚慌恐懼。在等待四五年之後,眼見太子賢的發展太成功,太圓滿了。名望已經牢不可破,且已深入百官眾臣之心。太子賢已經二十七歲,正是一個年輕人漸趨成熟大有作為的年歲。他不是太子弘那種軟弱無能之輩,隻知仁孝,他剛中有柔,剛柔相濟,綿裏藏針,很有主見,決不是愚癡可欺之人。一旦天皇駕崩,若以賢為皇帝之名,行皇太後統治之實,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武則天經常對自己說,你的女皇夢難道成了泡影?

大約正在這個時候,太子賢不是武後所生的舊謠傳又重新風傳開了。謠傳由皇宮傳到皇城,在大臣們中引起議論。這幾乎可以肯定是武則天故意唆使心腹下人放出來的風聞,是打擊太子賢在百官中名望的殺手鐧。因為隻要人家知道太子賢不是天皇、天後的正出,而是天皇與韓國夫人的私生子,那你太子賢還有什麼權力和理由繼承皇位呢?

明顯的事實是,武後為這種傳聞推波助瀾,她連續給太子賢寫了幾封信。信中措詞非常嚴厲,責備他有虧人子之道,同時暗示那些“傳聞”的真實與否,都要他好自為之。這無疑是給本來剛強頗有主見的太子賢心窩裏插上一刀。

太子賢讀到母後的來信,心中驚恐不安,不知又要鬧出什麼事,發生什麼樣的意外。武後一不做二不休,又命北門學士撰《少陽正範》及《孝子傳》諸書,以賜太子。以此對太子賢進行譏誚式的心理戰。太子賢日夜不安,為求自保,將三百件盔甲武器藏在東宮馬廄裏,以防萬一,好用以自衛。

自調露元年以來,以符咒幻術混入東都皇宮的明崇儼,蒙混騙人頗得天皇、天後的信任,官至正諫大夫。明崇儼是道士出身,精通左道旁門之術,自言能卜吉凶,斷休咎。天皇疾病纏身,心急亂投醫,所以特許太醫與道士可以自由出入皇宮。武則天把明崇儼常引入寢宮,他們之間的關係已十分曖昧。明崇儼摸清了武則天的脾氣性格,知道她的心思愛聽什麼樣的話,於是有天進宮後煞有介事地對她說:

“臣觀太子賢的麵相,骨骼顯露,眉目分明,是福薄壽短之相;且鼻子太尖,隆準太過,雖聰明智慧,但不肯服人;而皇子哲(即李顯,更名哲,改封英王)呢,倒很像太宗皇帝。皇子旦的相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