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馬嵬驛貴妃含天恨 唐明皇寂寞憶華年(2 / 3)

安祿山長驅直入,幾乎沒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僅遭遇平原太守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兄弟率本土民眾奮不顧身的遏製。起兵不到一個月,安祿山陷博陵、槁城、常山。

十二月初,自靈昌渡河,以粗繩係破船草木斷絕河流。是夜,冰合如浮梁,安祿山步騎漫山遍野橫渡黃河,人不知其數。所過之處,如蝗災殘滅一切。

靈昌郡失陷,陳留太守郭納開城投降。

斯時,安祿山聞皇帝處死了他的兒子太仆卿安慶宗、賜死了兒媳榮義郡主,他慟哭不已,吼道:

“我兒何罪,遭此誅殺!”

他一怒之下,將陳留出降將士夾道者一萬餘人,全部殺死,以快失子之恨。並將皇帝李隆基剛派遣來的衛尉卿、河南節度使張介然,斬首於軍門。以他的部將李庭璽為河南節度使,駐守陳留。

範陽古稱漁陽,白居易的《長恨歌》如此描寫道: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唐玄宗如噩夢方醒,他匆匆忙忙離開了浸滿了他與楊貴妃浪漫愛情故事氛圍的華清宮,回到長安。第一個想到的是斬太樸卿安慶宗,然後賜榮義郡主自盡。然而代價太重沉了,是陳留一萬無辜百姓的死。楊國忠的牛皮破了,老皇帝親政,以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以拱衛西北。傾內府錢幣,在京師招募兵勇十一萬,號稱天武軍,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發往潼關、虎牢關,以拒安祿山之敵。

十二月中旬,安祿山以數萬鐵騎衝破虎牢關,官軍駐守將士被踏成肉泥。駐守虎牢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收拾餘眾,退戰葵園,又敗;再戰上東門,複敗,乃自洛陽宮西苑越牆西逃。安祿山大軍自四門鼓噪進入洛陽,縱兵殺掠!

東都失守,朝野震懾。已是七十歲高齡的唐玄宗,欲禦駕親征,詔太子監國,他對諸宰相道:

“朕在位逾四十四年,倦於憂勤,去年秋天就想傳位於皇太子,不料水旱相侵,朕不想以餘災遺子孫,欲待稍豐。不料逆胡橫發,朕當禦駕親征,由太子監國。事平之日,太子登基,朕將高枕無為。”

他這一番話說出來,楊國忠如五雷擊頂,回到府第立召韓、虢、秦三夫人,憂心忡忡地說:

“太子李亨,素惡吾家專橫。皇帝聲言遜位,一旦太子登基,我們姊妹命在旦夕啊!”

楊家幾兄弟、幾姊妹相顧哭泣。最後商定由虢國夫人去請楊貴妃勸說皇上,所謂親征,所謂太子監國遂不宣而罷。

在此國家存亡之際,作為宰相的楊國忠和兄弟姊妹,仍隻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唐玄宗竟還聽信楊貴妃的讒言,這就注定他要唱“霸王別姬”了。

所有前方的抵抗都無濟於事,惟在安祿山後方的顏真卿,招募了一萬餘兵丁,舉起了討伐安祿山的大旗,從安祿山部將段子光手中奪回了平原郡,斬段子光。饒陽太守盧全誠、河間司法李奐等人,殺安祿山所署博平太守馬冀、長史王懷忠,各擁兵數千或萬餘人,共推顏真卿為盟主。自此在河北、山西形成了一個忠於唐室,反對安祿山的包圍圈。恰逢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在幽州舉兵,連克槁城,與長途東征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彙合,合力東進,傳檄趙、魏,斷燕、薊要津,於是河北諸郡呼應,凡十七郡重歸朝廷,合兵二十餘萬。依附安祿山的,惟範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而已。

但是京師長安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唐肅宗元年(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自號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以達奚旬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莊為中書侍郎。

當時顏杲卿起兵不久兵力不足,史思明、蔡希德率大軍叩城,杲卿晝夜拒戰,糧盡矢竭,城陷。史思明縱兵殺萬餘人,俘擄顏杲卿、袁履謙,押送至洛陽。安祿山大罵顏杲卿道:

“你當年在範陽,不過一個小小戶曹,是朕奏請你為判官,不數年升至太守。朕有何對不起你的地方,叫你反朕?”

顏杲卿眥目回罵道:

“你本營州牧羊羯奴,天子擢爾為三道節度使,恩幸無比,何負於你而反?我世為唐臣,祿位皆大唐天子所予,雖由你奏,豈能隨你而反唐?我為國討賊,捍衛大唐社稷江山,恨未能親手斬你,何謂反你?臊羯狗,快下手吧!”

安祿山氣得吐血,將顏杲卿、袁履謙押到天津橋中橋,活活剮死。顏杲卿、袁履謙受死時,罵不絕口。

顏氏一門,被安祿山處斬者三十餘口。

是年正月末,安祿山遣兒子安慶緒攻打潼關,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率兵堅守,一時未能得逞。

天下以楊國忠驕縱致亂,國人對楊國忠莫不切齒痛恨。安祿山起兵以除楊國忠為名,侍禦史王思禮在哥舒翰軍中主騎兵,與主步兵的李承光二人爭長短,無所統一,哥舒翰法嚴而不恤,士卒皆鬆弛,毫無戰鬥力。這時,王思禮密對哥舒翰說:

“將軍不如抗表,請皇帝誅殺楊國忠,或許有救。”

哥舒翰回道:

“如此,乃是我哥舒翰謀反,非安祿山反了。”

這個兩麵派王思禮,回到長安又對楊國忠說:

“今朝廷重兵盡在哥舒翰手中,如果哥舒翰援旗西指,於國家於宰相豈不危險!”

楊國忠大懼,乃奏皇帝說:

“潼關大軍雖盛,而無後繼之兵,萬一潼關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置苑中,加以訓練以防萬一。”

玄宗尚不知楊國忠打的自保主意,準其所奏。使劍南軍將李福德訓練這三千監牧小兒。楊國忠以宰相兼劍南節度使,固有此任。複命招募萬人兵馬屯灞上,以心腹杜乾運統領,以備哥舒翰之變。大敵當前,楊國忠還耍如此陰謀手段,哥舒翰得信,亦懼楊國忠之圖謀,乃表請灞上軍錄潼關。稍後,哥舒翰召杜乾運至潼關,借故斬殺。楊國忠因此更畏懼哥舒翰,而哥舒翰腹背受敵,不得已,撫膺慟哭,率所部數萬之眾引兵出關,欲回隴右。

哥舒翰在靈寶與安祿山軍崔乾佑遭遇,一場惡戰,大軍自首陽山渡河入關。關外設有三塹,皆兩丈多寬,一丈多深,人馬皆墜入塹濠,須臾而滿。餘眾踐踏而過,自傷不計其數,最後得入關者才八千多人。哥舒翰獨領親兵一百餘騎遁去。

自是潼關失守,崔乾佑大軍進駐了潼關。

當日,哥舒翰麾下敗兵奔回長安告急。玄宗命李福德率三千監牧小兒奔赴潼關救急。然而,直至日暮,不見遣使回報平安。老皇帝李隆基這才感到情況不妙,急召宰相問謀。

楊國忠一直兼劍南節度使,聞安祿山謀反,他就令副使崔圓去四川廣積貯備,以備急難之時入川避難。這時他從容對皇帝道:

“長安難保,請陛下幸四川暫避鋒芒,再圖長久之計。”他見玄宗沉吟不語,進一步諫道,“劍南乃天府之國,物阜民豐,且有劍閣天險可以固守,安祿山是打不進去的。陛下在四川仍可指揮西北、江淮、嶺南之軍,重返京師乃指日可待!”

李隆基一想也隻有這條路可走了。

翌日,楊國忠召百官來朝堂,一個個惶遽流淚,問以對策,皆唯唯諾諾。楊國忠說道:

“人們告安祿山謀反,已有十年,皇上不信。今日事情鬧到這一步田地,非宰相之故。我已勸陛下幸四川,你們回去及早準備。”

皇帝入川的消息傳開,士民驚擾奔走,如無頭蒼蠅不知所向。一日之間,繁街鬧市傾刻蕭條,多數店鋪關門大吉,老板卷走財產已不知去向。楊國忠使韓、虢夫人,輪番入宮,勸皇上入蜀。

皇帝禦勤政務本樓,這時朝臣已十無一二。有門道的都溜走了,李隆基望著空空落落的大殿,心中一酸。四十多年太平盛世,弄得如此狼狽不堪,皆咎由自取。是他恩寵安祿山這個一身反骨的胡兒,國忠和多少大臣爭諫,都說安祿山必反,他兀自不信……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多數臣子都已離他而去,他瞅一眼站在下麵的那些忠臣,眼淚在眼窩裏轉著圈兒,定了定神,開口說道:

“安祿山受朕隆恩,他恩將仇報,在洛陽謊稱偽帝。朕下製,將率全國之兵,禦駕親征安祿山這個叛賊……”

老皇帝在龍座上說得慷慨激昂,下麵的大臣沒有幾個相信。玄宗當即命京兆尹魏方進為禦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宮闈管鑰。假托說劍南節度大使穎王將赴鎮巴蜀,命沿途各府作好迎接準備。

是日,唐玄宗移仗北內南熏殿。當晚,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肅六軍,從閑廄選良馬九百餘匹,宮外人對此一無所知。黎明時分,這個幾乎喪國的老皇帝,至死仍忘不了他的所謂愛情,僅帶著楊貴妃姊妹六家(包括楊國忠一家)皇太子李亨、皇子、妃主、皇孫以及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及親近宦官、宮人,悄悄出延秋門,在陳玄禮率領的六軍護衛下,離開京城長安,朝劍南方向而去。

散居在皇城的妃、主、皇孫,聞訊皆尾追而去。這支浩浩蕩蕩的逃難隊伍,經過皇家府庫時,楊國忠請旨道:

“陛下,請將府庫付之一炷,免為賊軍所用!”

唐玄宗愀然而說:

“賊兵來了,如府庫無所得,必加倍搶掠百姓。不如將府庫錢財留下,也免加害朕的赤子之民。”

是日,百官猶有如往日入朝參拜的。至大宮門,仍聽到更鼓滴漏之聲,三衛立仗儼然。及宮門大開,則宮人如一窩狂蜂奔湧而出,自此中外擾攘,不知道皇帝到哪裏去了。

於是王公、士民四處逃竄,山野亂黨爭入宮禁及王公大臣的府第搶劫金寶,財物,甚至有人騎驢上殿。亂民焚燒府庫大盈倉,京兆尹崔光遠、將軍邊令誠帥人救火,又招募人攝府、縣官分守,殺十餘人,秩序稍為安定。唐玄宗臨走任命的這個京兆尹崔光遠,立即派遣他的兒子崔東去洛陽迎接安祿山來京師。

管鑰邊令誠,則乖乖地交出了府庫宮廷鑰匙。

唐玄宗率眾妃和皇子、皇孫,長長的馬隊走過了一座便橋,楊國忠在後麵遣人燒毀便橋,以斷追兵。

心慈麵善的老皇帝說:

“後麵尚有士庶百姓避賊求生,怎麼能絕他們生路?”

他把內侍監高力士留下,率眾撲滅了火,再追上大隊伍。皇帝遣宦官王洛卿打前站,宣諭郡縣準備飯食。中午,到達鹹陽望賢宮,打前站的王洛卿和縣令都逃走了,使人征召飯食,吏民冷漠地置之不理。中午過後,皇帝老子還餓著肚皮。楊國忠到集市上買來一些胡餅,也有個別老農民送來一些粗糲麥豆,皇孫們像餓鬼爭食,須臾而盡,猶未吃飽。皇帝看著這些平日難得一見的皇孫,眼淚奪眶而出。眾皇子、皇孫、妃主皆哭,李隆基也掩麵抽泣。

旁邊一位老人郭從謹對皇帝說:

“安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聽說也有上表告安祿山的,陛下往往把他們誅殺,以致助奸佞得逞,置陛下如此境地。過去太宗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納諫如流,就為了這個啊!小民猶記得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但是後來李林甫、楊國忠為奸,閉塞言路,盡向皇上說好聽的,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民,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遽,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小民何得有麵聖剖心之言!”

“唉,此朕之不明,後悔不及了!”唐玄宗長歎一聲,對這位老農民多有諭慰。

當日令軍士到村落求食,夜半時分,始到金城。金城令亦逃,縣民皆脫身遠遁,侍駕的官宦也多有逃走的。驛中無燈,人馬枕藉而臥,無複分貴賤官階。

這天,到達馬嵬驛,將士饑餓疲憊,一個個憤怒不已,皆遷怒於禍國殃民的宰相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聽到將士呼喊不殺楊國忠他們不再往前走了,他與東宮宦官李輔國商議,欲誅殺楊國忠,希望太子能出麵支持。太子李亨猶豫不決,這時隨駕的吐番使者二十餘騎,攔住了楊國忠的坐騎,憤憤地喊:

“我們幾天沒吃了,你身為宰相,怎麼不管?”

“這,這……”楊國忠來不及開口,一名軍士高呼:

“楊國忠與安祿山謀反,殺了他!殺了他……”

有人張弓搭箭射楊國忠,箭矢落在馬鞍上。楊國忠調轉馬頭逃跑,眾軍士追殺,要殺他的人越來越多。楊國忠逃至西門內,被無數軍士包圍,肢解而死。有人用槍尖梟其首於驛門外。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他的姊妹韓國夫人、秦國夫人皆被憤怒的士兵殺戮。迂闊的禦史大夫魏方進出麵攔阻道:

“你們怎麼敢謀殺宰相?”

魏方進話音未落,也被失控的士兵殺死。宰相韋見素聞聲而出,為亂軍所打,腦血流地,有人大喊:

“勿傷韋相公!”

一夥人上去把韋見素救了出來,幸免於難。這時,數千名憤怒狂躁的士兵圍住了馬嵬驛,唐玄宗聽到外麵的喧嘩聲,問高力士出了什麼事,高力士回答道:

“眾人以為楊國忠誤國害君,他們殺了宰相!”

老皇帝扶著拐杖走出驛門,慰勞將士,令收隊回營,軍士不答應。再讓高力士上前問話,陳玄禮說道:

“楊國忠謀反,楊貴妃不宜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

“朕當自決,不用你們多言。”老皇帝又急又氣,顫巍巍扶杖走入內室,站在那兒埋著頭掉淚。這時,京兆司錄韋諤走上前來,輕言細語地諫勸皇上道:

“陛下,今眾怒難犯,安危係之一卵,願聖上速決!”他長跪下去,叩頭到滿麵流血。

唐玄宗悲寂地道:

“貴妃常居深宮,她哪裏曉得楊國忠謀反!”

“貴妃誠無罪,”高力士勸慰地說,“然將士已殺她兄長國忠,姊妹韓、魏二夫人人,而貴妃尚留陛下左右,豈能自安!願陛下慎思。將士安,則陛下安啊!”

唐玄宗李隆基沒想到自己會有今日。他的疏於政務,他的重用外戚楊國忠,他的拒言塞諫,輕信滿身反骨的安祿山,現在連自己最愛的貴妃都一命難保。要死保楊貴妃,他自己的腦袋也難免不被憤怒到失去理智的將士搬家。怎麼辦?

他無力地在一把硬木椅上頹然坐下,呆了好一會兒,呐呐地說:

“力士,賜貴妃白綾三丈,讓她自己去吧!”

楊貴妃這個以姿色迷住皇帝,為她的家族謀得榮華富貴的女子,也知道她自己走得太遠了。當年要不認安祿山這胡胖兒做幹兒子,不跟那個大塊頭胡作非為,不為他的反狀遮遮掩掩,讓聖上早知他的為人,也許不至落到這一步。都是咎由自取啊!

在驛館旁的一個庵堂,這個做過道姑的楊太真,終於靠禦賜三丈白綾,亡命而去……

《長恨歌》的旋律,似乎永遠在馬嵬驛的上空震響:

九重宮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

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