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我轉寫經濟題材(3 / 3)

葉永烈一向是一個高產作家,在一係列政治題材的作品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之後,一部最新長篇紀實作品《商品房白皮書》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被業內人士譽為“老百姓購房、裝修寶典,房地產專業人士必備參考書”的作品是葉永烈從政治題材轉寫經濟題材的一次成功嚐試,也是他創作體驗與生活實踐的結晶。作者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眼光,從房地產的大環境寫到個人購房ABC,幾乎涉及商品房的方方麵麵,專業性、實用性極強。

據葉永烈本人介紹,寫這本書的起因純屬偶然。幾年前作者在美國的兩位親友托他在上海買商品房,於是他來到許多房地產公司的售樓處,跟售樓小姐打交道,沒想到很快就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專業化角色”,因為他發現商品房不僅是老百姓眾所關注的問題,也是眾說紛紜的問題。隨後作者走進書店,見到了一大堆關於商品房的設計、建築、開發、管理方麵的書籍,卻沒有一本關於商品房這一題材的紀實文學作品。出於職業作家的敏銳嗅覺,葉永烈立即決定為此寫一部長篇紀實小說,並且定下了寫這部作品的基調:從老百姓的視角看商品房,而不是站在房地產商的立場上談商品房。

為了使作品更加貼近老百姓,葉永烈幾年來的足跡遍布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以及香港、美國等地,深入各處的商品房建築工地和房地產公司,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而也為了使作品不失去權威性和專業性,葉永烈又跑去采訪了建設部部長以及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總裁。如此用心良苦,實在不愧為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商品房白皮書”。

關於這本書的出版,本書責編張亞麗對記者說:“我和很多人一樣,對商品房非常關心可是又一無所知,通過編輯葉永烈的這本書,使我對商品房的許多方麵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弄清楚了很多問題,可以說是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掃盲’作用。”談及本書的書名,張亞麗告訴記者,這是從很多個書名裏麵挑出來的,一般人可能以為“白皮書”很枯燥,很嚴肅,但葉永烈在書中平實輕快的語言和一組組具體的數字,讓人讀來有一種生動形象的感覺。

在采訪中遇到的一位工薪族跟記者聊起了他的感受,他首先認為葉永烈的這部作品非常貼近老百姓。他這樣對記者說,現在商品房與廣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談論得最多的也就是房子的問題。但一直找不到一本完全為老百姓考慮的專業性著作,報紙上又隻充斥著商品房廣告,看了這本《商品房白皮書》幾乎喜出望外,因為書中把大家都關心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房、看房、買房、賣房、租房,以及房價的理性分析與預測、國內外房地產市場的橫向對比等等很多大眾熱門話題都一一解答出來了。這本書不僅是第一本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書,而且肯定是最好的一本。

一位房地產公司的經理從另外一個角度向記者闡述了本書引起各方麵廣泛關注的原因。他說,有人說葉永烈光靠他名字就能賣錢,其實他寫的每一本書我都看過,畢竟是名家,確實不錯。像這本《商品房白皮書》貼近普通市民隻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這樣的房地產專業人士提供了許多很專業很有價值的東西,也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問題,我覺得隻要把那些問題都解決好了,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完全可以回歸到一種更理性的層麵。現在沒有了福利分房,所以買商品房成了大部分人一生最重要的夢想之一,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密切關注著。葉永烈在這個時候推出這部紀實長篇,可以說既切合了時代潮流又引導了時代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本書中,葉永烈引用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發出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呼聲;同時站在一個清醒旁觀者的角度對中國房地產商提出了是“黃世仁”還是“雷鋒”的問題討論。對於商品房這一國內新生事物來說,許許多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尖銳的矛盾無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存在,但希望總是和問題始終交織在一起。正如那位房地產公司經理所言,對於一個站在時代前沿的紀實作家,他對他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的洞見應該是深刻獨特的,並且最能代表大眾的聲音。毫無疑問,這樣的作家越多越好。當記者結束采訪,手裏拿著這本《商品房白皮書》站在那家房地產公司二十八樓的窗前遠眺一幢幢在遠方排列得不見盡頭的商品房的時候,心頭湧上的是一股特別欣慰的感覺。

確實,一向致力於寫重大政治題材的我,突然掉轉筆頭寫起經濟領域題材來,使許多讀者感到奇怪。

在我看來,這很正常。我所追蹤的是焦點——讀者關注的焦點,卻不論這焦點是政治題材還是經濟題材。比如,我寫紀實長篇《是是非非何智麗》,那便是體育題材。

《商品房白皮書》出版之後,廣有影響的《北京晚報》率先連載。接著,好幾家報紙也予以連載。在網上,摘載、轉載就更多了。